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伟)1月31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市中心支行了解到,近日网上流传的“修复征信”等类似信息不可信,在相关法规、文件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复”的概念,征信不存在修复,任何打着征信修复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都是骗局。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网上一些文章将其解读为“最新征信修复文件发布”,这是错误的。据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员介绍,发改委出台的办法指的是“信用信息”,新办法针对的是企业的行政处罚修复,与个人没有关系。通常公众熟悉的个人征信报告,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一项服务。个人信用报告是客观记录个人信息主体的信用表现,反映个人信息主体借债还钱、合同履约和遵纪守法的情况。征信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如果其中出现不良记录,会对企业或个人在贷款、申请信用卡、升学就业、出行等多方面带来影响。征信报告的重要性,让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脑筋。近年来,打着“征信修复”旗号的骗局在全国多地层出不穷,甚至发展成“黑色产业链”。
根据相关规定,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无权随意更改、删除信用报告中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征信不存在修复,在相关法规、文件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复’的概念。”据介绍,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信用报告都没有“修复”一说,征信领域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概念,任何打着征信修复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都是骗局。
如果个人有了逾期征信记录,应该如何处理?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简单说,如果发生逾期,自还清逾期欠款开始计算,满5年逾期信息会自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