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边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四月,春暖花开气流上升,春风和煦,最适宜放纸鸢。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擎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纸鸢又名风筝,也称纸鹞。远在古代,人类就向往着飞上天空,向往着挣脱一切羁绊的自由。《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工匠公输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文献中第一次记载人类可以驾驭自制的飞行器。
关于纸鸢的发明者,有汉代韩信之说,也有春秋公输班之说。宋代民俗志《事物纪原》记载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官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官中也。”虽然文献记载中的传说不可尽信,但以纸作成飞行器已经出现在汉朝。
随着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到了南北朝时期,纸鸢被用于在战争中传递信息。南朝梁简文帝被叛军困在台城之中,门客献计“作纸鸢,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帝站在太极殿前,趁西北风刮起时放出纸鸢,用这种办法向外界传递消息。
隋唐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由于军事战争需要,纸鸢发展得很快,唐代的纸鸢已能高飞百余丈,在制作和放飞技术上相当精湛。唐代诗人元稹写到:“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唐代后期的放纸鸢逐渐变为宫廷和民间的游戏。《纸鸢赋》一文中详细描绘了唐代百姓放纸鸢的情景:“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于掌握之中”,其技巧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到了宋代,放纸鸢已不只是儿童的游戏,也是成年人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宋徽宗赵佶初即位,爱好玩乐,就在“禁中放纸鸢落人间”。宋代杂记《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宋代其他画家的画作里都有放纸鸢的生动景象。
五代时人李邺放纸鸢时,在鸢首绑一根竹笛,当纸鸢随风扬起时,风灌入笛中,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有如筝音,自此后纸鸢又有了新的名称——风筝。明清时期的风筝制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已在扎、糊、绘、放各个方面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撰写《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法和工艺。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深厚的传统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在大江南北,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