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支撑 助推鞍山全面振兴新突破

●马 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鞍山,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若把这些“先天优势”与人才支撑有机结合,进一步释放创新动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有力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

强化人才支撑的现实基础

市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纳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生态“三位一体”推进,坚决把人才作为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鞍山之战的关键变量。

人才队伍量质稳步提升。自2018年“钢都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才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6.2万人、技能人才28.5万人。高层次人才队伍扩大至6.2万人,其中,国家级人才98人、省级人才847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8万人、高级技师0.2万人。人才素质实现较大提高,全市约有高校毕业生43.96万人,其中博士922人、硕士1.21万人、本科20.41万人。

人才发展平台提档升级。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显著提升,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18家,其中国家级平台9家、省级平台173家,特别是国家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落户鞍钢。重点园区人才集聚效应明显,高新区、经开区分别获批国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10家、雏鹰和瞪羚企业达到147家。

人才作用效能日益凸显。“十四五”以来,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至10.95件。鞍钢集团研发的高强度船用钢板等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辽宁科技大学研发的“聚酰亚胺膜”应用于“嫦娥五号”,七彩化学、迈格钠等“隐形冠军”企业在国际国内取得多项“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0.9亿元。

人才生态环境全面优化。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出台“钢都英才计划”系列政策,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支持人才事业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线上推动人才服务“一网协同、一网通办”,线下构建起“一办、一站、一中心”的人才工作体系。建立“钢都英才卡”服务制度,由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带头结对联系专家人才380多名,每年组织150名以上专家开展国情研修、健康体检、咨询服务等活动,表彰2批次80余名鞍山市优秀专家。

鞍山人才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十四五”期末的三年,是加快推进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全市人才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人才战略布局来看,全国及我省人才发展将由区域引领向全局发展转变;从人才发展基础来看,各地人才发展将由规模优势向量质优势转变;从人才集聚动力来看,将由人才政策集聚向发展生态集聚转变;从人才治理体系来看,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治理向党管人才框架下协同治理转变。

全市人才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青年人才外流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亟需优化,“高精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三是人才平台能级有待增强,缺乏重点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载体平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产业对人才的吸附力不强;四是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仍需提升,人才服务供给与人才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

强化人才支撑助推鞍山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对策建议

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亟需培养集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与鞍山振兴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我们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大应用型人才引育用留力度,不断增强鞍山的人才竞争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以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突破塑造发展新动能,引领全面振兴新突破。

首先,突出项目牵引,打造鞍山创新发展主力军。认真落实我省“兴辽英才计划”,升级出台“钢都英才计划”(3.0版),聚焦“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引育支持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夯实全面振兴人才基础。一是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每年重点支持培育70名以上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博士后等高素质青年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鞍创新创造。二是大力引进“带土移植”团队。面向全市“12+4”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每年引进和支持15个以上能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或在鞍转化成果、创办企业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柔性引进一批与企业开展中短期合作的专家团队。三是加快集聚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彰显企业承载人才发展的主体地位,重点培育一批优秀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同时,加大重点行业人才开发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文化体育、卫生健康、教育教学、乡村振兴、金融等领域人才,实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第二,突出需求导向,吸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以家引才、以才引才、平台引才、项目引才并举,让更多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鞍山所用。一是深入实施“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留鞍来鞍”专项行动。以鞍山籍、在鞍山高校和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无差别推行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在辽宁科技大学等3所在鞍高校建立鞍山市大学生留鞍来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将引才留才端口前移至大学校园,力争在鞍高校毕业生留鞍率每年递增8%。实施“名校优生计划”,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优秀毕业生。每年深度挖掘和储备一批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加大高校毕业生吸纳力度。二是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校友会、同乡会、协会、商会等纽带作用,通过师承、校友、亲友、同乡、合作伙伴等关系,精准推荐人才、联系人才、招揽人才,吸引海内外高端智力以不同方式参与鞍山振兴发展。三是打造引才聚才品牌平台。积极开展“钢都学子看家乡”活动,建立鞍山籍大学生返乡实习实践“直通车”,吸引一批大学生在鞍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开展“大学生鞍山消费一网通”活动,以市场化手段撬动100户左右商家企业,为5万名以上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在鞍消费折扣。

第三,突出四链融合,强化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加深人才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度,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方面立足本土,以鞍钢集团、辽宁科技大学和重点科研院所、企业为重点,梯次布局建设一批大型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全方位谋划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聚焦创新活力的发达地区打造“人才飞地”,鼓励高端人才和项目“孵化在域外、产业化在鞍山;研发在域外、生产在鞍山”。二是提升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适配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要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紧紧围绕“12+4”重点产业链群,部署人才链、优化创新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进发。三是强化人才链与资金链的支撑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立“投、贷、保、险”联动的人才金融体系,定期举办金融路演、银企对接会等活动,落实好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突出优质服务,构建人才支撑的良好生态。坚持感情留人、服务留人,让广大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事业发展。一是做优“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线上推广人才服务“一网协同、一网通办”,实行高层次人才认定、项目申报、奖补申请等“不见面”审批办理,加快推进“政策找人”和“服务找人”;线下做优市委组织部人才服务中心(市人才服务工作站),对53项线上受理事项进行后台办理,变各单位串联审批为“一站式”并联审批。二是强化专家人才联系服务和生活保障。落实市、县两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健全走访慰问、经常性联系、听取人才意见建议等机制,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服务。优化“钢都英才卡”制度,保障落实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健康体检、文旅出行等一批“关键小事”,切实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三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人才认定上深入开展“唯帽子”问题整治,在人才评价上向用人主体授权,在人才激励上积极为人才“松绑”,使各类人才轻装上阵、大胆干事。

(作者单位:中共鞍山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全鑫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0412-71666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