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张天洋

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对于文化工作者而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繁荣中华文化精品创作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五千年中华文明,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呈现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及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等,那些璀璨耀眼的不朽作品,不仅为那个时代铸就起一座又一座文艺高峰,而且为历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精神坐标。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坚定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创作立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当下,文艺创作氛围活跃,例如用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形式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根据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创排的群舞《簪花仕女》。又如,对传统韵味的时代表达,让传统文化“出圈”的电影《白蛇传·情》《长安三万里》;既采用西洋大歌剧形式,又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原创歌剧《苍原》;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老英雄孟泰为原型创作的话剧《孟泰》;用西方艺术形式展现中华精神的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还有《觉醒年代》《功勋》等现象级红色历史电视剧,这些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精品力作,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

创新中华文化表达方式

文化工作者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并使传统文化通透化、通俗化,传播人民听得懂的文化内容。要立足口语化强、鲜活生动、感染力强、灵活多变、地域特征明显的群众话语,将晦涩的文言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上可巧用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活泼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例如,在歌曲传唱和荧幕投放中将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曲目、民间艺术等内容进行艺术化加工和生动展示,使受众能够完整了解附着在内容之中的道理和精神,推动人民群众愿意接受并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来。

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流行因素相融合。倡导寓教于乐、旧曲新唱、故事新讲,比如将传统曲目与潮流音乐歌曲串烧、歌词新编,将民谣等元素与京剧、昆腔、黄梅戏等进行适度合理融合,让听众在流行音乐元素的新潮表演形式中感受中国传统曲目独特婉转的“中国风”韵味,实现旧曲新唱,扩大传统戏曲的传唱覆盖面,助推其闪亮“出圈”。

借助科技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利用科学技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成数字书籍、数字影视剧等进行传播,让原本“沉寂”的典籍文化“活”起来。诗词歌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人民对诗词歌赋的喜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要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制作有趣、有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开放包容,是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中国气派,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要同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也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文化工作者在对外文化交流上要展现更大作为,推动我国文艺作品不断“走出去”,更加精彩地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外文化合作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文化、引领时代、服务人民。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用高质量的作品赓续中华文脉,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添彩。

(作者单位:鞍山市铁西区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