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协鞍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鞍山新篇章
编者按
在政协鞍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全体政协委员精神饱满、意气风发,认真履行职责使命,听取审议各项报告,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共商振兴发展大计。委员们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就业服务等党政重视、社会关注的大事实事,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创新之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鞍山新篇章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推进鞍山纺织服装产业
高质量发展
海城市政协
纺织服装产业是鞍山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是海城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为推进鞍山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围绕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应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品质链。二是重点打造园区集群化发展模式。应规划建设纺织服装及其配套加工产业园区,统一园区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支撑、政策优惠扶持,加速形成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三是引进第三方公司投资建设园区。应学习借鉴南方经验,招引第三方专业公司,统一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政府负责提供园区土地和园区发展支持政策。四是加速推进市场商城化改造。应加快推进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商城化改造升级,并用好电商直播平台,拓展新市场,持续优化购物环境,提升消费品质。五是由政府主导带动企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纺织服装产品市场开拓方面的主导作用,整合国内国际和线上线下资源,内单、外单、网单三单并重,组织带领企业和市场经营业户开拓市场,打开渠道销路,实现旺市运营。
建设数字化零工市场推动我市就业服务高质量发展
民盟鞍山市委员会
伴随数字经济发展,零工日渐成为“新就业形态”的重要力量。依托数字技术手段,筹划建设数字化零工市场,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调节作用。建议:一是强化零工市场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公益性+市场化运营”模式,改造闲置资源或分时分区共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设施,探索在社区建设零工驿站,统一规划,实现对失业管理服务全覆盖。二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功能。搭建线上数字化平台与线下实体市场有机结合,通过“雇主+互联网+零工”模式,完成线上匹配、候工、抢单、派单、签约、结算、雇主责任险或工伤保险自助投保等功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零工在家找零活,就业更方便。三是完善零工市场服务内容和质量评估机制。零工市场服务涵盖用工登记、权益维护、创业指导、残障关怀等功能。应构建职业导航图,建立鞍山零工市场“大数据仪表盘”,多动态全天候掌握各辖区用工需求及人才动向,建立健全就业服务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四是出台零工市场相关支持政策。学习借鉴浙江、山东等地支持零工市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制定零工市场考核、评价、奖励等有关办法规定,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引导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零工市场日常管理运营。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民建鞍山市委员会
为推动我市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议:一是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规划工作。加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顶层设计,围绕鞍钢开展“区域总部经济”的“链长化”改造,打造平台经济,促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专业化、信息化改造,推动分拆重组和上市融资。二是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两业融合”改造。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业务模式创新,推动科研院所、行业高校与链长企业成立产教联合体、科创联合体,将科研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产品+技术+资本输出”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三是抓住辽宁新时代“六地”窗口期和红利期。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高流动、高价值、高组织化的特性,大力发展走出去的“双飞地”战略,探索“链长企业主导+政府园区产业基金配套+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专项服务+各类平台经济+多层次产业组织”协调机制,推进“点线面体”四维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示范园区建设。
推进服务型制造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农工党鞍山市委员会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对巩固壮大我市实体经济根基、提升产业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扶持,以标准引领融合产业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将服务型制造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和重要发展方向,完善专项扶持政策链,推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服务型制造转型工作格局。二是规划试点示范,高站位谋划服务型制造发展路径。聚焦重点行业遴选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路径,形成相应的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普及推广。三是加强主体培育,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业内部的子产业重组,在跨界延伸、场景融合中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大力培育以个性化定制、共享化生产、服务化延伸等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四是集聚高端要素,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重点发展科创服务、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精准服务,协助企业聚集、整合、优化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要素,加快产业生态环境构建,形成服务型制造发展新优势。
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发展
致公党鞍山市委员会
为逐步打造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和观赏价值的鞍山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繁荣我市文旅产业,建议:一是以现有资源为立足点开发文旅线路。重点规划市文化馆、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焦耐院旧址等文旅场所的连接路线,在沿途打造记录我市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时代印记。二是以文化创意为发力点提升游客体验。依托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都市旅游特色,不断加强工业旅游的产业辐射力度,促进工业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工业科普教育相结合。围绕鞍山本地特色,在工业旅游线路中,植入“岫岩玉雕”“鞍山老铁壶”“牛庄馅饼”等鞍山特色元素,定期开展“鞍山评书”“海城高跷”“岫岩皮影戏”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彰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以运营模式为着力点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库,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鞍山化纺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企业原有工业遗址资源,引入第三方国内知名文旅机构开展鞍山工业旅游产品的包装策划、营销推广和总体运营。同时,打造多个工业旅游产品主体企业,支持我市相关工业企业开发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产业更好发展。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践行大食物观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方式。为助推我市实现“农业强市”“食品工业强市”目标,建议:一是优化设备升级,逐步实现现代设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现代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立体养殖设施等,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努力打造现代设施农业自主技术体系。鼓励科研院所与现代设施农业企业形成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大科研攻关和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设施农业插上腾飞翅膀。三是培育专业人才,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重大战略,持续加大现代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育力度,提高现代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与技术应用。四是建设产业集群,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高产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坚持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五位一体”科研平台管理体系
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级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科技创新应着力构建“产业+科研+人才+制度+资源”五位一体科研平台管理体系,建议:一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引加强顶层设计。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瞄准产业未来发展需求,以自身科技优势推动区域重点产业创新链发展。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旨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以科研平台为引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研工作由“单点”式向“线”式和“面”式推进;以“军令状”和“揭榜挂帅”为抓手落实科研项目责任制。三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创新团队构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以“领军人才+科研团队”模式,打造大平台、培育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孵化大成果、实现大转化。四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保障科研平台平稳有序健康发展。实施“科研平台提升计划”,建立有益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形成产业、方向、资源、产出高度匹配的科研平台运行体制机制。五是以资源配置为手段加强考核评估和绩效分配。完善科研平台建设经费与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综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等形式组建科研平台PI团队,给予运行经费及相关优先政策支持。
发挥共青团作用助力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共青团鞍山市委员会 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守住在鞍高校毕业生“主场”阵地,同时吸引更多人才来鞍、留鞍就业,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积极作用,助力我市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当好校企合作联络员。共青团作为桥梁纽带,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能够高效推进工学有机结合。应积极发挥行业团工委作用,建立与驻鞍企业常态化联系,探索调研团建新模式,紧盯我市重点项目和新入鞍企业,将鞍山历史文化、交通区位、产业特色、旅游资源、人才政策等情况进行全面介绍,让企业对鞍山总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信息“联通”。二是当好产才融合助推员。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完善校企协同衔接机制,统筹调动社会资源,围绕企业招聘、学生实习、双方课题研究等事宜,通过搭建走进企业、以知识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提倡学生进企业先实习后择业,加深企业和学生双向了解,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目标。三是当好青年成长成才参谋员。应从了解企业需求清单入手,将企业需求与共青团常态化工作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交友联谊、志愿服务、“青马工程”和团青音乐节等共青团特色品牌项目,不断增强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