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发布获评2023“最美基层民警”的20名来自全国的基层民警的先进事迹。其中,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汤岗子派出所教导员李华瑞作为全省唯一获评该项殊荣的基层民警,为广大民辅警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李华瑞,2006年从部队转业,现任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汤岗子派出所教导员,四级高级警长。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李华瑞先后两次赴京参加表彰大会。其先后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好人·最美人物”、辽宁省优秀人民警察,辽宁省人民满意警察、辽宁省优秀政法干警、辽宁省优秀社区民警等荣誉称号;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8次、个人嘉奖4次。
扎根社区17年来,李华瑞先后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4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9起,查结、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97起,为辖区群众和企业办好事3000余件(次),收到表扬信、锦旗139面(封)。他用实际行动关爱辖区百姓,维护了社区平安和谐,也因此深受广大辖区群众的信任和喜爱。
2006年10月,李华瑞由一名副营职军官转业到汤岗子派出所从事社区警务工作。刚参加公安工作时,李华瑞满腔热血,一头扎进社区进行采集信息,可是一连几天收获甚微,连敲几户居民家门都碰了钉子,让他更没想到的是,一些居民的牢骚话、怨气话好像专门为他准备似地,把他堵得心慌。
面对群众的“闭门羹”、牢骚话,李华瑞没有气馁,决定改变采集信息的方式方法,变“敲门采集”为“随机采集”,主动融入群众、用心了解群众。第二天,李华瑞怀揣着一撂精心设计的警民联系卡,扎进老百姓堆里,与老百姓拉家常、交朋友,介绍安徽老家的风土人情,畅谈部队的工作生活,每当自己讲到兴奋处、群众听得乐和时,李华瑞就随手递出一张印有自己手机号码的警民联系卡,谈笑间就把居民信息了解清楚了。李华瑞在磕磕碰碰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段时间,李华瑞坚持每天清晨出发,下乡村、跑农家,进社区、访民情,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仅完成了信息采集工作,更让辖区群众认识了这个“片警”小李,老百姓纷纷称赞“这个警察不一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李华瑞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带着感情做、做出感情来,这一干就是17年,更让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管用的社区工作法。
2022年12月,有两对邻里“小两口”因楼房隔音效果不好问题,多次发生争吵,甚至一度发展到持刀相对的地步。李华瑞了解情况后,详细了解两家日常生活习惯,并多次进行场景模拟,迅速找出了“症结”所在。他自掏腰包买了六双降噪拖鞋给楼上居民送去,这让居民感到非常愧疚,最终成功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这次事件也让李华瑞引起了警觉,矛盾纠纷看似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处置不当就有可能矛盾激化。为此,他专门组织社区民警、乡贤、楼长等对易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共梳理出三十六类矛盾易发点,根据日常矛盾调解工作经验,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思路,总结归纳了矛盾纠纷调解“三十六策”,为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了典范。有了这个“秘籍”,派出所在调解居民矛盾纠纷时得心应手。
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力量加强社区平安建设是李华瑞实现群防群治的工作导向。工作中,李华瑞针对辖区居民反映广场舞大妈扰民的情况,一方面耐心地开展劝导工作,另一方面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前往镇政府、房产局等部门沟通协调,成功将一套800余平方米的闲置房屋改造成为“社区活动中心”,在室内安装了各类运动器材,设置了棋牌室和图书报刊阅览室,特别是打造出一间400平方米的房间专门用于文艺活动排练,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场地问题。辖区居民和广场舞大妈都对李华瑞的解决办法赞不绝口,49名广场舞大妈也主动申请协助李华瑞共同维护辖区治安,成为泉兴社区首支群防群治队伍。
多年来,李华瑞一家三口居住在50平方米的公寓内,平时生活简朴、省吃俭用,但他始终坚持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给辖区生活困难群众。李华瑞为辖区刑满释放人员找工作,自己妻子却一直以来没有稳定工作。辖区企业找到他,想给他妻子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李华瑞坚决拒绝:“这是以权谋私!”2023年,因长期工作劳累,李华瑞偶感腹部疼痛,妻子担心他的身体,催促他到医院检查,他嘴里答应,转身就又下到了社区。直到有一天,同事看到他满头大汗、脸色苍白,不断呕吐,立即拉他前往医院。经过医生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需要立即手术,切除胆囊。手术后刚刚恢复,李华瑞就迫不及待地返回了他心心念念的工作岗位。辖区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打从心眼里理解、支持、喜爱这位“好人警官”。
17年的心系群众、服务群众,让辖区群众们深切感受到了李华瑞的奉献与担当。17年的走街串巷、风雨无阻,让李华瑞与辖区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公安民警,李华瑞始终立足基层、扎根社区,以真情践行职责,以执着书写奉献,用精细化的管理、亲情化的服务,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倾注于工作的每一个瞬间,在平凡的岗位上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收获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成为新时代平安中国的“螺丝钉”。 全媒体记者 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