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英
从海城市区到马风镇,只有一条大路通山里,二姨家就住在路边那个叫石安的小山村。
二姨家里有四个男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纯朴善良吃苦耐劳。只是哥儿四个性格各不相同,处事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三哥是最老实厚道的一个。他话语很少却很爱笑,无论什么事情在他眼里都值得一笑,小时候村子里就有人管他叫三傻子。
其实我三哥不是傻子,是属于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哥几个犯错误怕挨骂就把责任往他身上推,他也不反驳挺着被父母骂,不生气还能笑出来。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被骂的是那哥几个,他同样也得听着,根本就没啥区别。
后来,大哥去河北当了兵,在河北邯郸安了家,二哥结婚后搬到榆家沟和老丈人一起生活,家里剩下二姨领着三哥和四弟。那个时候二姨父在海城丝绸厂上班,每个星期回家一次,这样一来,三哥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那几亩地便归他掌管了。
春耕的时候家家都在忙,按惯例得预备一些苞米种子,玉米可是一年的口粮。三哥不种玉米却买回来很多香瓜秧,栽了几亩地的香瓜。等二姨父从城里回来,看见满地的瓜苗气得火冒三丈,冲三哥喊道:“都说你傻,我看你傻冒烟了,拿自留地开玩笑啊?这一年到头全家人吃啥?”三哥笑了,还有点得意地说:“吃香瓜。”二姨父气得无可奈何。
那时候村里远近没有种香瓜的,三哥的瓜地成了独一份。三哥戴个大草帽每天蹲在瓜地里,从开花到结果不错眼珠地盯着,又是除草又是抓虫子。村子里有人说:“三傻子种傻瓜,保准不结瓜。”
结果,三哥的金香柳香瓜个头长得很大,绿色的瓜皮,金黄的纹理。村里人好奇都来掰一个尝尝,甜味十足醇香可口。大家就纳闷了:“三傻子种的瓜怎么收成这么好?”三哥又“嘿嘿”地笑了。
三哥装了两筐香瓜,挑到马风集市上卖,半天的工夫全卖光了。那段时间三哥一直往返在赶集的路上,回来就数钱,一边数一边乐。那年卖香瓜的收入比种玉米多很多,二姨父嘴上不说,心里还挺服的。
到了第二年开春,村子里也有人栽上了香瓜。三哥却种上了豆子,还抓了六只小猪崽。猪崽小的时候喂玉米面,长大了豆子也成熟了,三哥把打下的豆子换成豆油再换点豆饼,剩下的还能卖钱。猪崽吃上豆饼搅拌的饲料长得溜圆,到了腊月卖了五头黑毛猪,小年还杀了一头大肥猪,把乡亲们请来吃年猪肉。村里人都说:“三子有道行。”三哥也不吱声,笑得满面春风。
那以后,很少有人管三哥叫三傻子了。
三哥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有媒人上门提过亲,姑娘嫌二姨家不够富裕,没准备婚房,吹了。三哥不上火,还是一个劲地“嘿嘿”笑。到了二姨父退休那年,我三哥以老换少到海城丝绸厂当上了工人,有了铁饭碗。这回姑娘不要求彩礼了,只要能给带进城里安家就行。硬性条件放宽了,二姨很开心,追着三哥去相亲,三哥不吱声就是“嘿嘿”一个劲地笑。后来,三哥从城里领回来一个姑娘,有工作,人也好,是一个师兄弟看三哥人厚道心善良,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三哥。
不久三哥举办了婚礼,村里的人又说:“别看三子傻,还真是傻人有傻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