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偷梁换柱



游边

“偷梁换柱”是一种贬义的说法,指利用欺骗和伪装的手段,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欺骗和蒙混他人,试图以次充好和混淆视听。与“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有类似的含义。

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偷梁换柱”是一种修缮施工技术,用于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在古代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和现代施工工艺的情况下,古人仍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维护保养,而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就需要运用到“偷梁换柱”的技巧。

大梁和柱子都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木质构件。大梁位于水平面上,主要承担着上部构件和屋顶的重量,并将其传递给支撑构件。柱子则是大梁底部的垂直支撑构件。中国许多古建筑能够经久不倒,除了人为保护因素外,其特殊的木架结构和榫卯的连接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有效吸收和消除外来力量带来的破坏,具有减震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墙倒屋不塌”。为了支撑和承担整个房屋结构和重量,古建筑通常选用粗壮、挺直、坚硬、耐腐的硬木作为“顶梁柱”。在中国古建筑领域中,“梁”和“柱”都是重要的受力构件。“横梁竖柱”这个词形容了梁和柱的形状特点。

偷梁是托梁的谐音,即采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原有立柱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关于“托梁换柱”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西晋时期的《帝王世纪》其中提到商朝纣王的力量之大,可以拽着九头牛,甚至可以手持着梁替换柱子。古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托梁换柱”方法。

清代官员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记载了“托梁换柱”的情况。其中提到当一个房屋中的某个柱子损坏需要更换时,为了节省成本,替换工作并不在原位进行,而是在旧柱附近设置一根新柱,然后再移除旧柱。这种加固方式俗称为“偷梁换柱”。

“托梁换柱”的加固技术在中国古建筑保护维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故宫太和殿某根立柱的加固就是典型例证。故宫太和殿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用于举行重要的国家礼仪活动。2004年,工程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察时,发现某个立柱的底部出现了腐朽问题。主要原因是立柱嵌入墙体内,导致柱底部长时间受潮气影响而腐朽。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托梁换柱”的方法进行了加固。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领域的“偷梁换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例如,建筑学上的移楼技术,将整幢建筑整体向前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偷梁换柱”概念。这种技术使得一些老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0412-71666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