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3年7月20日,“双减”政策已实施两周年。“双减”第二年是承上启下、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并肩携手,全面巩固“双减”一周年工作成果,校内校外共同发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锚定“双减”工作目标,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共同谱写钢都“双减”工作新篇章。
●校内篇
坚守校内主阵地 让教育回归本质
强化作业管理,减轻作业负担。鞍山市教育局成立全市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行政推动、教研引领、学校主体的工作机制。制发《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重点强化作业管理,科学布置作业。全市396所中小学全部落实作业管理要求,实现了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全覆盖。各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和年级组的统筹,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和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分别平均不超过60分钟和90分钟。通过我市开展的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网络,近20万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义务教育学生家长对我市作业管理工作满意度达90%以上。作业管理工作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开展课后服务,增加教育温度。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及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全市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工作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目前全市396所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达96.48%,“5+2”全程学生参与率达88.51%,教师参与率达87.73%,中小学生参与率达94.1%以上,家长满意度达98%以上,24.8万中小学生受益。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假期无人看护这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教育局2021年下发《鞍山市小学2021年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了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此项工作在辽宁省“双减”工作会上受到省教育厅点名表扬。2021年暑假及2022年寒、暑假期间,全市累计共30所学校开展了假期托管服务,参与学生共计11819人,参与教师1369人。
聚焦教育教学,效率乘势而上。“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市教育局举办了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政策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推进“双减”落地暨教学质量诊断与提升培训月等多项活动,各地各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坚持“零起点”教学。同时,各校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考试形式也在发生改变。期末时,许多学校低年级的考试变成了游园会、闯关会,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进行无纸笔测试,广受好评。为更好地强基固本,提升办学质量,市教育局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全市实施“名校+薄弱”“名校+新校”“一校+多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采取联盟式、嵌入式、帮扶式等多种形式,建立了61个集团或联盟,学校参与率100%,将66所优质学校资源以集团化办学形式覆盖到所有成员校,覆盖率达到100%,集团化办学扩大了优质学校覆盖率,普遍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我市办学经验先后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和光明网《教育家》杂志上报道。鞍山市教育局及铁西区教育局集团化办学经验被省教育厅在全省发文进行推广。
创新家校共育,消除家长焦虑。市教育局制定《鞍山市空中家长课堂实施方案》《鞍山市社区公益教育实施方案》,招募志愿者教师378人,创办“空中家长课堂”和“社区公益教育”。市教育局先后聘请了新东方俞敏洪、北师大郑日昌教授等专家为鞍山家长及学生讲学,同时也把鞍山本地名师资源通过网络与全地区的学生共享。不仅为解决家长教育子女的现实问题搭建了学习提高的平台,同时带动更多学生家长参与学习,共同成长改变,实现5+2>7的育人效应,促进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2021年以来通过鞍山教育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家庭教育和社区公益教育音频、视频资源,得到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开展空中家长课堂288期,鞍山市社区公益教育267期,共计发布555期,总点击量4010.44万次,成为鞍山市教育工作的一个品牌项目。目前,我市正积极参与准备《创新教育社区双向赋能新机制 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辽宁省制度性创新成果申报,形成鞍山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等系列相关创新制度。我市举办了鞍山市家庭教育大讲堂,邀请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赵刚教授作《家长的教育态度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专题讲座,全市500余名家长参加报告会,全面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校外篇
构建“231”体系 扎实推进综合治理
——打造两个工作团队,织密监管网
发挥“双减”志愿者督查队作用。为全力破解“双减”工作难题,市教育局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不断完善“双减”志愿者督查队伍建设,创设“1333‘双减’防护网”,即建立“1支”由中小学青年党员、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减”志愿者督查队,利用地形熟、人熟、机构熟的“3熟”优势,实施包地区、包小区、包机构的“3包”联查暗访工作法,坚持统一规范执法标识、统一检查步骤、统一检查内容的“3统一”手段,织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网。运用“联查+抽检”“明察+暗访”的形式,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全覆盖督查、对每家机构经营行为全面督查。督查队突出重点,把易发生违规培训的地区、小区作为重点监控地区,把群众多次投诉举报的培训机构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把寒暑假、重大节日作为重点监控时段,织密校外培训机构全覆盖、立体监控网,已累计出动5936人次,排查各类机构9973家次,提供并查实问题线索百余条。志愿者督查员已逐步成为鞍山“双减”工作的宣传员、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络员、违规培训线索的排查员、促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调研员。
组建校外培训材料审核专家团队。教育部门联合宣传、人社、科技、文旅等部门组成市、县两级工作专班、10个审核专家组,重点对材料政治性、专业性进行审查,对材料编、审、用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把关、细致筛选,全面查找问题,做到排查全覆盖。累计排查材料1078份、从业人员1544人,特别是对培训机构聘用外籍人员情况进行不间断巡查监看,确保排查无死角、无疏漏。完成全市1039家机构稽核工作,核准教育类培训机构550家,完成率100%。
——开展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规范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年来,我市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的整治和查处,作为“双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集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
抓好隐形变异专项整治。集中开展2022年暑假和今年初寒假专项整治行动,紧紧抓住“四个到位”,针对10项整治重点,严查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制发《致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封信》《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以“日查+夜查”方式实现排查全覆盖,以“部门联合执法+志愿者排查”方式严查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全市出动检查人员13158人次,排查机构8792家次,其中部门联合检查30次。查处问题机构23家,取缔无证无照“黑机构”5家。从今年3月21日起,瞄准中高考前这一关键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学科类隐形变异专项整治,各县(市)区主动作为,变坐等线索为以检查的方式主动发现隐形变异违规行为;采取分管领导带队、部门联合的方式开展节假日和双休日日查、平日夜查予以推进。累计日查432次、夜查608次,出动检查人员3985人次,检查培训机构6627家次,查处问题机构47家,取缔无证无照“黑机构”10家。
开展资金监管专项整治。一是开展收费监管工作,实现“两个全部纳入”,构建全链条资金监管体系。为强力推进资金监管工作落地,实现线上缴费、选课、签订合同、退费一整套完整资金监管闭环管理,全面消除预收费资金“体外”循环现象。从今年3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校外培训资金监管专项整治。市教育局制发《实施方案》,明确四项工作目标和三个工作阶段,各县(市)区采取挂图作战方式予以推进,对所有机构开展全面摸排检查,建立工作台账,对其中272家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情况责令限期整改,最终实现问题机构清零。二是开展“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营造良好校外培训消费环境。市教育局与市消协联合制发《“平安消费”专项行动通知》,明确6项工作任务,部署分阶段实施和检查工作;联合制发《校外培训“平安消费”倡议书》,发布在鞍山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市教育局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和《全国校外监管平台家长端APP使用指南》,张贴在每个校外培训机构公示栏内;市县两级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媒体等宣传媒介公布消费维权热线电话,形成立体全方位的宣传氛围;市消协开设了校外培训“平安消费”维权服务站,为消费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实现校外培训消费监管无死角、无空白,筑牢学生家长财产安全防线。
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安全检查。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目标,我市全面落实寒假安全检查和省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工作,教育、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抽调行业专业人员成立联合工作组,确立工作目标,对照4个方面整治内容,倒排工期,多部门联合,对培训机构开展地毯式排查。全市集中检查38次,出动检查人员1879人次,排查出问题机构116家,排查出问题184个,已全部整改。目前,教育部门正会同科技、文旅、消防救援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对发现的风险点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坚决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发生。
——强化一个督查体系,全面督促整改
市教育局成立8个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双减”工作、寒暑假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一是市“双减”办制发2022年暑期、2023年寒假校外培训专项整治督查《通知》,督查组分区包片,以“明察+暗访”方式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跟踪督查。二是制发“双减”专项督查工作《通知》,明确7项任务指标,督查组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的方式,进行实地检查、跟踪督查。一年来,建立县(市)区“日查和夜查周报”制度,督查组由局领导带队,以“四不两直”暗访的方式,对各县(市)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督查检查工作100余次,对工作不力的区给予通报,有效促进了全市“双减”工作深入开展。
●宣传篇
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鞍山市“双减”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政策实施,一手抓宣传引导。一年来,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双减”政策、做法与成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赢得社会拥护和支持。
一是积极向上级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推送工作信息,截至目前,教育部50次刊登鞍山“双减”成果(其中,教育部“双减”改革各地动态6次、每日快报43次刊登鞍山“双减”治理新成效,教育部官网专题报道1次),省政府官网刊登鞍山“双减”工作做法1次,省教育厅官网刊登鞍山“双减”做法9次,鞍山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双减”工作108期。
二是主动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及工作成果,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与指导,累计印发《“双减”工作简报》124期。
三是积极向有关媒体推送稿件并被采纳,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分别发布18次、42次、210次,新浪网、人民网人民资讯、新浪财经发布10余次。
四是设立“双减”曝光台。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持续严查违规培训行为,两年来共处理问题机构342家,返还不合理收费38.8万余元;“双减”曝光台持续发布20期,对283家问题机构、黑机构公开曝光,形成强力警示和震慑,接受全社会监督。
●成效篇
校内实现提质增效 校外全面规范治理
一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双减”工作取得实效。校内实现了提质增效;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双减”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位列全省前列,多次受到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肯定:今年5月,教育部校外监管司工作指导组对我市“双减”工作进行调研检查,在全省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工作指导检查反馈会上,指导组高度肯定我市“双减”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对我市“探索‘双减’督查工作新路径,成立志愿者督查队伍,确保监督检查全覆盖”的特色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社会对教育认可度大幅提升,鞍山11万学生和家长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管理监测平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满意度97.33%、家长满意度97.47%。在今年省政府发布的《2022年辽宁省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反馈》结果中,我市公共教育领域得分82.67分,位列全市12个重点公共服务领域第一名。鞍山市创建教育系统志愿者督查队,构建“1333防护网”工作做法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空中家长课堂”和“社区公益教育”项目获央媒肯定;中小学校减负增效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被省教育厅作为优秀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双减”两周年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全媒体首席记者 沈璐佳本版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