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国土面积大,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那清明节的风俗又有哪些呢?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清明荡秋千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现在的足球就是由蹴鞠变化而来的。
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清明植树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插柳戴柳,放风筝,放风筝可以离神明最近,所以有什么心愿,可以放风筝来传达,心中所想,美好愿望。斗鸡,斗鸡南北方都有,蚕花会也许是南方的风俗习惯吧,毕竟养蚕时候在南方。
还有就是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所谓的寒食节就是不生火做饭,吃生食。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吃货们快来看看吧,有什么好吃的才是最关心的事。
清明节吃什么?
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艾草青团,很好吃的。
撒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清明的礼仪以及禁忌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祭祀先祖表达自己敬意的同是又要注意那些礼仪以及禁忌呢?
以前好多人在清明节当天总喜欢说清明节快乐,在这里,小编想给大家说,清明节这一天毕竟是传统的祭祀节日,怀念先祖的日子。所以,说“清明节安康”要比“清明节快乐”要好很多。
其次在祭祀先祖的时候不要穿特别鲜艳的服装,这是不尊重祖先的表现。最好选择深色服饰,黑色最佳。扫墓时不要嬉笑打骂,毕竟祭祖是沉痛的日子,在一个就是扫墓时间,最好是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傍晚时分不可扫墓。如果祭祖时想送花,最好选择白色的菊花,菊花代表思念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