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畜禽加工产业链 提升产业竞争力

●孔祥声

畜禽加工业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国家相继出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畜禽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畜禽加工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为畜禽加工业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进一步促进我市畜禽加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还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繁荣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畜禽加工产业链贯穿畜禽养殖、加工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包括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畜禽加工、配套产业、服务体系和产品销售等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协作,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推进的系统。畜禽养殖是以养殖畜禽动物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生产活动,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管理而获得畜禽产品,为之后的加工环节提供原料。饲料加工指适用于农场、农户饲养牲畜、家禽的饲料生产加工活动。畜禽加工是将畜禽动物从活体状态经过屠宰、处理和加工,转化为肉与肉制品和其他副产品的过程,包括肉品加工和副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是为养殖和加工提供相关设备和服务的产业,包括包装和运输、冷藏和储存、养殖和加工设备供应、粪污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服务体系是为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综合性服务,包括养殖和加工技术支持、土地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平台支撑等。产品销售是企业通过推广、策划和执行一系列活动,将产品交付给目标客户,并获得销售收入的过程。

我市以发展壮大畜禽养殖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优质畜禽产品有效供给能力。2022年,全年生猪饲养量224.8万头,牛饲养量22万头,羊饲养量59.8万只。全年畜禽产品肉类总产量50.3万吨,禽蛋产量39万吨,牛奶产量1万吨。以畜禽产品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一直是我市消费品工业领域的支柱产业。

依托“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我市以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为出发点,着力推进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构建“三区三园”产业布局,打造以规模化养殖基地为基础、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现代生产要素高效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样板区和产业兴旺引领区,为发展畜禽加工业提供发展载体。海城、台安、岫岩先后获得省级新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格。

通过项目建设、政策扶持,我市畜禽加工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全市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但还有可以优化提升的地方,如集聚发展还需推进、加工能力还需提升、企业帮扶还需加大力度、品牌效应还需扩大、融资渠道还需拓宽、产业融合还需深入等。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我市畜禽加工产业链,推进畜禽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继续引导畜禽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提升产业经济韧性。加快集聚区企业培育,推进集聚区内规模以下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提档升级,实现经营主体由数量扩张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大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集聚区承载项目建设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强化要素保障,落实惠企政策,打造良好形象,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精准对接精深加工头部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带动我市畜禽加工业由传统初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精深加工转化升级。推动畜禽加工配套产业发展,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我市畜禽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积极引智育才,实现科技兴业。围绕畜禽加工业,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积极选拔培育本土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畜禽加工业改造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着力破解制约畜禽加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强化品牌意识,增强竞争能力。注重品牌提升,打造地域名片,推动我市畜禽加工业发展从注重规模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品牌提升转变。强化企业品牌意识,支持企业争优创名,不断提升我市优质畜禽产品的知名度和优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品牌建设,以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带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发展。

疏通金融血脉,拓宽融资渠道。全面落实金融政策,制定金融扶持计划,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不断扩大金融服务惠及面。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融资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强金融机构对畜禽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金融信贷的助力作用。

推动产业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推动畜禽加工业内部整合融合,实现畜禽加工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推动畜禽加工产业链延伸融合,促进畜禽加工企业与前后端各类市场主体联合发展。推动畜禽加工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不断拓展畜禽加工业的创新发展空间。推动畜禽加工业与先进技术要素渗透融合,不断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

(作者单位:鞍山市工业和信息化事务中心)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0412-71666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