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犬牙交错

游 边

中国自古以来,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有“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之说。

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从西周封邦建国开始,各诸侯也只是据点式的城邦,诸侯之间有大量无主土地和荒野,明确的界限只到自己的家门口。商代到西周,城邑之外的区域随着距离的增加分为郊、牧、野。即使到今天,郊区和野外也是城市范围之外的不同地理概念。

自春秋晚期到战国,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力发展,各邦国为争夺土地资源大打出手,边界概念逐渐清晰。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后,行政区划作为便于管理的重要举措已经相当严谨,各郡县之间往往有明确的界碑作为界限。随着疆域和边界概念的不断明确,如何划界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山川形便无疑是最自然直观的方法,即根据山川、河流、地形等进行区分,避免一个区域内有较大的山脉和河流。这样便于管理和居民交流。比如太行山分隔河北、山西,武夷山分隔江西、福建等。山川形便的原则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弊端在于,如果政区幅员过大,地方官权力过大,就可能利用自然天险,形成地方割据。

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这十道基本按照山脉、河流划分。比如关内道(潼关以西,秦岭以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五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

而“犬牙交错”原指交界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形容情况复杂,或双方力量长短不一,参差交错。

这一成语出自《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并统一天下后,分封功臣为王。然而,这些异姓王在地方上威胁着中央政权。刘邦先后消灭了这些威胁,并立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誓约。然而,同姓诸侯也带来隐患。

到汉景帝时,由于削藩政策,以吴王为首的诸侯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平定了叛乱。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继续削藩,进一步减少王侯封地。此举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一些人认为诸侯与天子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犬牙交错地安排,是为了让诸侯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手下留情。

汉武帝深知诸侯对中央的威胁,遂改变策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其子弟,使诸侯领地越来越小,逐步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犬牙交错”这种安排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依仗天险形成割据。通过将每个省的天险要害之地分割给其他省份,使各省互相制衡,降低地方凝聚力,便于统治。

犬牙交错随王朝更迭也多被沿用,至隋唐时期,山川形便虽然还是行政疆域区划的基本原则,但犬牙交错也随形势的变化依据中央集权的需要作为划界的重要补充。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