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宾馆是新中国成立后鞍山最早的国宾馆,自建成以来,见证了鞍钢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作为接待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和重要来宾的场所,东山宾馆坐落于城市繁华中心,成为贵宾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和感知城市发展的名片与窗口。
从最初的东山公寓到接待外国宾客的涉外宾馆,从政府工作的中心场所到如今的工业遗产,东山宾馆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洗礼。
工业遗产
作为首批国家工业遗产之一,鞍钢东山宾馆建筑群占地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主楼始建于1952年,并于1953年正式投入使用。整个建筑群由主楼和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四号楼、五号楼组成。当时,为迎接苏联专家的到来而修建,因此部分建筑具有浓郁的苏联风格,层高比一般建筑高出许多,内部空间也相当宽敞。
上世纪九十年代,鲁峰已是东山宾馆的资深员工。她曾担任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贵宾的接待经理。谈及东山宾馆与其他星级酒店的区别时,她告诉记者,进入东山宾馆工作并不容易。上世纪六十年代需要政审三代,如今仍需开具三代以上的证明信。东山宾馆不仅需要提供星级服务,更肩负着重要的政务接待任务。接待人员需要具备细致入微的态度、“深耕细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从安保到餐饮服务,需要经过多方位的培训。
在2022年,东山宾馆五号楼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改造。为了复原那段尘封的岁月,宾馆的工作人员从库房里翻出一件件旧物,收集珍贵的资料,将它们与现代化设计巧妙融合。每一块砖,每一方茶几,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件旧物被细心打磨、修复,力求保留它们的原貌。鲁峰指着一号楼门口的岫玉地砖告诉记者,这些地砖也是当时的工程队保留在仓库里的,承载着昔日辉煌,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岁月。“墙是新的,树是小的”,是许多新兴宾馆的写照。相比之下,东山宾馆内年岁悠久的树木成了其弥足珍贵的一大特色。东山宾馆绿化队的养护工作人员彭国强告诉记者,东山宾馆院内有7500多株树木,八十个树种,其中超过50年树龄的有杏树、柳树、杨树、油松、黑松、冷杉和丁香等几十株。不少杏树在宾馆修建之前就已存在,随着宾馆的兴建,这些树木逐年成长开花结果。东山宾馆内有17株杏树的树龄都超过60年。时间赋予这些树木以重量和厚重感,它们的老枝弯曲,姿态横斜。彭国强摸着树干说:“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东山宾馆的,当时这些杏树就已长得很粗了。这些杏树长势良好,不需要特别的养护,只需定期剪枝、涂白,平时浇水、施肥,不打农药,每年都会结果,黄皮的小杏特别甜。”
东山公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鞍钢的恢复建设,台町住宅小区成为许多从各地调来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住所。同时,大批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及其家属也来到中国。1949年首批苏联专家到达鞍钢后,鞍钢整修了台町里的数栋小楼进行接待。后来,鞍钢大规模基本建设开始,大批苏联专家陆续抵达,遂于1952年动工修建了东山宾馆。
根据1991年出版的《鞍山市建筑工程志》记载,鞍钢基建处土建公司混凝土搅拌厂是我国冶金建设战线上第一座搅拌混凝土工厂化的施工工厂。1951年12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土建公司在东山公寓基础工程施工中首次推行了冬季施工法,打破了以往冬季停工的常规,并取得了成功。
鞍钢档案馆还保留了一份1952年8月22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急件。记录了东山公寓工程即将竣工之际,购置公寓内部生活所需的设备,购置计划中包括皂盒、三角尺、吸墨器、电影机等50多项。
1953年,东山公寓投入使用,鞍钢专门成立了专家招待处,有350余名职工负责为苏联专家提供接待服务。鞍钢对苏联专家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来协调各方工作,并采取各种措施配合专家的工作。在生活方面,对专家及其家属给予了多方面的关照与帮助。从1949年到1985年,鞍钢先后接待了430名外国专家,其中90%是1950年至1960年间的苏联专家,这些专家为鞍钢的技术和业务服务作出了贡献。
在台町生活过的一些老人还记得,东山宾馆内设有对外理发店和医务室,还有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场所。每年台町游泳池开放之前,孩子们必须先到东山宾馆医务室进行体检,才能办理游泳证。东山宾馆还供应俄式西餐,包括红菜汤、土豆沙拉、酸黄瓜,以及特制的大列巴酸面包和格瓦斯。宾馆三楼设有小舞厅,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苏联专家们都在那里举行舞会和放映苏联电影。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鲁峰告诉记者,尽管如今三楼的电影厅已经改造成多功能会议厅,但大家都仍称其为“电影厅”。
当时的台町不仅是市政干部和鞍钢管理者的宿舍区,也是他们的工作重地。白天上班时,他们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但对于需要讨论和草拟成文的重要工作,他们会选择在家中进行。重要或紧急的会议,则会在东山宾馆召开。1964年,中共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兼鞍山钢铁党委书记王鹤寿在鞍山时期,曾居住在东山宾馆,这里就短暂成为了鞍山市委工作的中心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山宾馆的三号楼和四号楼之间有一座日伪时期留下的防空洞。上世纪六十年代,鞍山市防空指挥部开始组织改造性维修,使这个防空洞更加完善。
记者在探访防空洞时,看到了据说可以防止飞机轰炸的通道大门。两扇门是铁制的,高近3米,宽2米,上方是一米厚的楔形混凝土墙。因为封闭的关系,无法进入地下通道内查看。
幼年时期曾在防空洞探险的智春山老人介绍说,最初防空洞上方有一座小碉堡,还有一半圆形的铁罩子,内部有向下旋转的楼梯,进入一个狭长的通道。通道内保持冬暖夏凉,设有抽水和发电设备,据说最终通往二一九公园方向。
往事陈说
沿着五号楼侧面的马路进入牌坊式的门楼,只见通往内部的道路上,两旁树枝叶繁茂,遮挡住里面的建筑,显得十分神秘。
1960年,在东山宾馆主楼后面,兴建了别墅式的一、二、三号楼以及科学技术馆。1962年,一、二、三号楼建成,根据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封存未用。1985年,经过清理,除三号楼留作接待重要来宾外,其他几座楼均用于接待国内外宾客。
三号楼,不少鞍山人也有些陌生。这个专门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的别墅,静静地耸立在宾馆院内,审视着被成片林荫和绿地簇拥着的其他几座喧闹的建筑。被围起来的幽谧,偶然开放却有隆重场面的情形,让人们对它的感觉愈加神秘。然而,在东山宾馆的历史档案里,三号楼的承载却最丰厚——它先后接待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当然,一些外国元首和贵宾也在接待之列。
1954年,接待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缅甸总理吴努、印度总理尼赫鲁。
1955年,接待印度尼西亚总理可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扬克夫卓娃。
1956年,接待老挝国王首相富马亲王、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
1957年,接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
1958年,接待了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金日成。
1960年,王文兰刚刚进入鞍钢东山宾馆,成为一名服务员。随着苏联专家的回国,东山公寓被改为专门接待各级领导的宾馆,也因此改名为东山宾馆。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王文兰被分配到了这个需要高度政治可靠和热情周到服务的岗位上。在经过组织上的层层筛选后,她最终被选为专门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服务员。为确保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对工作人员的审查相当严格,每个人进入宾馆都需要政审,在王文兰的记忆中,所接待过的客人都难有精确的时间,因为当时这是严格保密的。
1962年6月12日,这一天在王文兰的记忆中尤为清晰。当天,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要来鞍钢视察,他们下榻的地方正是东山宾馆。当时东山宾馆的二楼被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专门的服务员负责。而王文兰,正是负责接待二楼四段的服务员。
在接待的当天上午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东山宾馆接到通知,周恩来总理从沈阳前往鞍山,但并没有准确的到达时间。大家估计总理不会很快到达,当时宾馆负责接待的主任袁志斌便在一楼的理发室理发。然而,就在他剃了一半头发的时候,周恩来的黑色轿车已经悄然驶入宾馆。袁志斌只好戴着一顶帽子,匆忙赶到宾馆门前迎接。周恩来进入宾馆时,已经走进了一楼大厅。袁志斌赶紧上前,引领总理来到二楼四段的257号房间休息。不久之后,邓颖超和其他随行人员的汽车才陆续到达。袁志斌又将邓颖超引领到二楼四段的253号房间。
王文兰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东山宾馆二楼四段是专门接待领导干部的区域,位于如今二楼的东走廊。这里的房间也接待过许多中央领导干部。虽然这次接待的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但并没有特别的安排,服务员们也只是像平时一样正常工作,没有额外的要求或特殊待遇。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平易近人给王文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道,邓颖超当时想找鞍钢的林蔚森副经理,通过总机接通电话后,不久林蔚森副经理便赶来了。邓颖超亲切地称他为“小林子”,这样的称呼让当时的王文兰感到很意外。周恩来夫妇在东山宾馆住了两天,其间他们的用餐安排在二楼的餐厅。王文兰至今还能记得自己称邓颖超为“邓大姐”,这种亲昵的称呼如今听起来也是温情满满。
全媒体记者 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