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鞍山城市发展核心动能 加速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杨艾璐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战略举措,聚焦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布局,都市圈“七市一区”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保、文旅共建、社会共治基本形成。鞍山作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主动加速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能够进一步放大城市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促进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产业增长极和引带效应。

积极抢抓历史机遇,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优化城市资源优势、彰显区位优势,以功能互补、产业协同、资源共享为核心,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夯实城市公共服务基础、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科技创新发展引领,是完善区域城市群发展布局、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要增长极。

加速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抢抓城市发展新机遇

鞍山作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地位凸显。鞍山加速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以实干与担当做好辽宁振兴新突破的先锋,为城市发展提质增速,带来了战略性新机遇。

以规划为引领,完善顶层设计。依托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增强鞍山副中心城市的“二次”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嵌入城市“双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借助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平台,围绕鞍山主导工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地;完善鞍山副中心城市创新链,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着力建设赋能辽宁、带动东北、辐射全国的数字创新中心。

做大圈翼布局,形成实际效益。鞍山作为都市圈副中心城市,进一步辅助中心城市,形成“圈翼”效应。不断加强对中心城市综合服务承接功能,同时加速获得更多要素外溢和发展机遇,切实推动都市圈价值链延伸和城市综合实力整体攀升。促进“圈翼”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明确发展定位,打造战略高地。围绕提升核心功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空间资源结构,搭建高能级枢纽平台,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度、服务便利性和法治化水平,营造创业生态。强化政策创新,加快塑造城市核心发展优势,实现服务共享化、管理规范化和发展现代化,塑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讲好钢都故事,彰显鞍山城市文化魅力。

以新旧动能转化夯实产业布局推进城市运行智慧化

新旧动能转换能够进一步夯实城市产业发展,形成科学布局,把握机遇期寻求符合区域发展规律的突破口,推进城市基础运行加速服务领域深度融合,并迅速走向智慧化。

聚焦产业引领。要从建设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菱镁产业基地、强化数字产业合作发展、推动文旅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积极构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重点推进西鞍山铁矿、鞍钢矿业尾矿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铁矿石产业安全保障基地;进一步强化与营口、辽阳等地的合作,着力打造海城牌楼菱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集聚发展优势。提升城市产业服务功能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主导产业,更加注重研发创新、补链成群,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加快发展消费品加工等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高效承担卫星城市服务工作,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和布局功能转移,发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引领功能。

均衡区域发展。依托“圈翼”形成产业配套支撑和市场消费空间。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引导我市优势产业合理发展,重点区域合理布局,推动都市圈经济区域均衡发展;构建功能完整、空间融合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系;辖区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海城、岫岩等地县域特色带动与创新驱动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以及有效发挥保障和激励作用,兼顾公平与效率,调动区县积极性,促进“圈翼”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完善激励性转移支付,增强区县“造血”能力。健全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保障区县基本财力。

加速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四链融合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城市发展融入都市圈,是人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推进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融合,能够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加强人才高地建设,提升城市人力资源发展总体水平。依托市属高校,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智慧高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加快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的金融支持。用好人才计划,打造鞍山高层次人才聚集创新示范阵地。引进、培育人才,更要用好人才。持续推进中国博士后人才谷国家级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研、产、学、做”四维联动,加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工作。

形成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增强产学研辐射力,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强数字鞍山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鞍山基础工业,推进工业创新型改造升级,围绕鞍山菱镁矿等工业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特色产业基地。聚焦城市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聚焦我市“12+4”主导产业做足功课,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数字动能、科技创新的联动机制,辅助创建国家级沈大鞍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钢都特色品牌。

夯实城市公共服务基础,延伸都市圈生态共建、联保共治的服务链条。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联动能力。在最大范围内助推城市的教育、科研与就业,健康、养老与医疗,文化、体育与旅游,商贸、金融与服务,人居、环境与生态,交通、设施与通信等不同方面的公共服务建设和统一协调形成突破。强化交通运输与城际联动能力,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交通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建辽中南城市群,深度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推动建立跨市信用信息数据横向交换共享机制。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