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文脉】 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邓洪文先生访谈(四)

庄文达 邓义宏

到访前,我们也温习了一些功课。知道邓老未满13周岁在关帝庙出家,于是问道:《小老道从军记》,是写的您自己吗?

邓老哈哈大笑道:“我在部队的几年生活,最值得追忆的是我的营长。《小老道从军记》与其说写我自己,不如说是写我对白海宽、母德庆两位营长的怀念。那篇小说基本上是写实的,如果说有虚构,也只是把两个营长捏到了一起。我忘不了,营长慈父般的关怀,逼着我学文化,为我削铅笔、订本子。有一回文书登记我的家庭情况,我吹牛说家有70多垧地,50多匹马。我以为这一吹就能抬高我的身价,哪成想适得其反。文书向教导员汇报,教导员找我谈话,并说要把我清除出部队,吓得我直哭鼻子。营长听了却哈哈大笑,对教导员说,他是我从庙里捡来的。”

邓老的四篇获奖作品,其文字文学功底深厚。我们和读者一样带着疑问,问他文学功底是怎么得来的?

他又娓娓道来:“我参加过辽沈战役,在攻打沈阳的过程中负了伤,后来到延吉养伤将近七个月。这七个月,是我生命中的飞跃时期,我挖掘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从而也再造了自己。我当时用一床发给我的鸭绒被,与一位管理员交换了一本王云武编辑的四角号码字典,很快学会了国语拼音。我给自己规定,每天熟记100个生字,然后在沙盘上反复默写……出院前进行测试,我认识了12000多字,《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还包括当时接触到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我都能完整准确地读完,被树立为全院学习文化的典范。我当时给母亲写信说,‘我发现了自己有惊人的记忆力’。抗美援朝期间,我还作为老师,在朝鲜教过华人华侨儿童识字读书呢!1953年我回国后,被分到当时的鞍山市文教局,以后文化和教育才分开。当时写了一篇《未婚妻和妹妹》投稿给《辽宁日报》发表。这是我钢笔字变成铅字的第一篇作品,算是处女作。1955年初调到市政府文教办公室,分管文艺工作。1956年市政府八个办公室全部撤销,我被分配到市文联当小说编辑。1958年底,深入鞍钢生活,我写了《18勇士夜战“巨龙”》,于1959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就这样,看稿、写稿,逐渐走上了文学之路。1961年初,我被省作协领导调去《鸭绿江》杂志社,进小说组当编辑,组长是赵郁秀。当时,我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妻子一个人在鞍山照顾两儿一女,实在不容易。所以我只在《鸭绿江》编辑部干了一年多,就通过文联领导陈淼、陈玙二位斡旋,又调回鞍山文联,继续在《鞍山文艺》编辑部当编辑。”

“您怎么从《鸭绿江》到《鞍山文艺》又到《鞍钢文艺》当编辑呢?”

邓老还是笑着说:“命运使然、性格使然。我从部队到地方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做人准则:诚、恒、恬、勇。诚就是做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恒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决不半途而废。恬就是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可过分贪求,保持心境的平和淡泊。勇就是做人要有胆识,要有勇气,要有见地,坚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绝不退缩。切忌气壮如牛,胆小如鼠。举个例子说这个勇吧。1982年与陶重华合伙创作四幕话剧《艰难的婚事》,刚刚上演十余场,就被某位领导及夫人叫停。随后我才知道被停演的原因,是因为这四幕话剧里有“为结婚改年龄”的内容,他们对号入座了。从这开始,官职不升反降,我泰然处之,自我安慰,专心致志编杂志和业余创作,乐此不疲。1988年出版传记文学《走在世界前面》一书,发行量一万册。1991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开在荆棘上的花》一书。1992年,作为执行编委,编辑了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四卷本文学作品,作为《中国当代产业文学大系“铁流卷/鞍钢”》系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退休后,亦笔耕不辍。被你们及文畅先生聘为鞍山市散文学会顾问。先后写了怀念李维民、陈淼、陈玙,还有涉及到马蹄疾、殷晋培、郑文光、邓友梅等人的散文作品。”

谈及文学及对人生的感悟,邓老说:“文以载道,情系人民,这才是正途。德艺双馨,是我的做人准则,归结到具体还是那四个字:诚、恒、恬、勇。正是我严格遵循这一准则,在人生的河流中,尽管沉沉浮浮,胜似闲庭信步。”

家乡是每个人的生命起源,怀念家乡是游子的心愿。邓老退休以后,曾于2011年、2021年二次回到家乡肇源县,看到了儿时的种种仍然还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如白驹过隙。邓老大半生从事文学工作,为鞍钢为鞍山乃至辽宁文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与才智。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