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润涛
处暑那天,早起时只听得一只蝉声嘶力竭地叫了几声就再无声息,即使到了中午,也没有听到蝉鸣。这时节,草丛中的各种秋虫早应该按捺不住展示歌喉了。可我听了听,只偶尔听到一两声低吟。
记得小时候家在山区,秋日时节,各种昆虫陆续登场,草丛里鸣唱着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什么蛐蛐、油葫芦、蝈蝈、蚂蚱、蝼蛄……宛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恰是“秋声一半是虫鸣”。
蛐蛐与油葫芦长相差不多,不易分清,都属于蟋蟀类的,它们俩爱唱歌,所以也叫“地喇叭”。我们知道蟋蟀爱打架,就在瓦砾下翻找蟋蟀,抓住后让它们打架,可是它们不打。有明白的人,说你抓的是油葫芦,不是蛐蛐。油葫芦是三尾,蛐蛐是双尾,蛐蛐也得是公蛐蛐才打架。
我以前认为蚂蚱和蝈蝈属于一种,后来知道它俩不是一类昆虫。蚂蚱属于蝗虫,是害虫。蝈蝈虽然长相类似,但却是益虫,再就是蝈蝈的个头要比蚂蚱大得多。所以庄稼地里常见蚂蚱,而蝈蝈需要去山坡上的草丛里去抓。记得一次我上山挖野菜,听见草丛里有蝈蝈叫,寻时看见一个大个金头蝈蝈站在地上,雄赳赳的,发现我竟然没有跳走,只见它从腹下缓缓伸出一条如同刀状的翅膀,如同一个侠客从腰中慢慢亮出刀来,我竟然有些害怕,转身离开。后来,我知道那是只母蝈蝈,伸出的不是翅膀,是产卵器,它正在准备产卵。
蝼蛄,我们叫地喇蛄,它有着一双耙子似的前足,是挖土的能手。蝼蛄比较好抓,只要晚上有灯光的地方就有。我经常拿个罐头瓶,去抓蝼蛄,一会就能抓一瓶。用蝼蛄拿去喂鸡,据说鸡吃了爱下蛋。
这几种虫儿,叫得最好听的就属蟋蟀,也就是蛐蛐和油葫芦。但它俩的叫声有些不同。油葫芦的叫声雄浑有力,蛐蛐的声音宛转悠扬。它们整夜不知疲倦地浅唱低吟,时断时续,忽高忽低,富有节奏,缠绵悠长,悦耳动听。
初中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里写道:“油蚙在这里低吟,蟋蟀在这里弹琴。”读到这时,会把我带入到月光皎洁、虫鸣入耳的夜晚。
古人以虫鸣秋。《诗经》有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所以,我小时候就觉得奇怪,感觉蟋蟀的叫声是逐渐由远至近。等读懂了《诗经》这段描述,才知道蟋蟀随着季节的气候变化,从野外草丛里迁徙到居民的屋檐下、墙缝中,再转移到屋内,最后钻到床下,有如杜甫诗云:“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是夜,清澈宁静,风凉如水,秋虫呢哝。故乡的虫鸣啊,能否进入我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