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枢纽 —— 记鞍山钢铁铁路运输分公司机关大楼

走进鞍钢和平桥大门,厂区北侧,一台保存完好的火车机车头映入眼帘。静静矗立,宛如一个历经风霜的守护者,默默讲述着属于它的工业故事。而在机车头的背后,则是一座看似普通却意义深远的三层建筑。建筑门前,一块印有特殊徽记的井盖告诉我们:这栋建筑的历史,已然跨越了一个世纪。

井盖上的铭文概括了建筑的沧桑:铁路运输分公司机关大楼始建于1918年,是昭和制钢所运输系统办公楼。1949年作为鞍钢运输部机关楼使用,该楼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高35米,面积2000平方米,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内为水磨石地面。此井盖有原昭和制钢所标识……

运输命脉

鞍钢厂区纵横交错的铁轨上,汽笛声此起彼伏,列车穿梭不息,银色的钢轨如流通的血脉延展至生产车间,承载着源源不断的原燃材料和成品。铁路运输不仅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先行官”,更是鞍钢生命脉动中的关键一环。鞍钢铁路运输分公司自1918年建立起,便肩负起这座钢铁巨城的物资输送重任,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冶金系统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运输保障企业之一。

1918年鞍山制铁所自创立之初便有着庞大的铁路运输需求,当时满铁全权负责厂区煤、矿石、燃料等的运输,还协助构建起了厂区的运输系统。1918年12月25日,鞍山制铁所在厂区内设立运输系统,正式建立厂内铁路运输的雏形,所有管理人员和车务人员均来自满铁。此外,满铁在鞍山制铁所内修建了辽阳的机车库驻在所,专门负责机车操作和维修。到了1919年,鞍山制铁所逐渐获得独立运营权,辽阳驻在所也正式移交给制铁所,厂区的铁路运输系统逐步成型。

1933年,原计划在朝鲜修建的昭和制钢所迁至鞍山,由满铁出资,并与鞍山制铁所合并。运输部门随之进一步扩大,1936年由运输系升级为运输事务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掠夺鞍山铁矿资源,昭和制钢所的生产强度也大幅提升。至1943年,生铁产量达到130万吨,钢材产量为49.5万吨,运输总量突破2450万吨,蒸汽机车数量增至52台,电力机车达37台,货车1347辆,厂区铁路总长度达到438公里。

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鞍山,大量运输设备被拆除,其中包括15台机车和475辆货车。随后的国民党政府接收期间也对设备造成了严重破坏,到1948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时,厂区内仅剩下47台蒸汽机车和34台电力机车。鞍钢在恢复生产初期全厂动员,开展大规模设备修复,逐步恢复运输系统。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设立采矿、制铁、制钢、轧钢、化工、动力、制造、修造和运输等九大部,运输部门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至1949年,鞍钢已逐步恢复运输功能,蒸汽机车8台、电力机车4台投入运行,为钢铁生产提供了关键保障。

1949年12月28日,这栋百年建筑正式作为鞍钢运输部的办公楼重新投入使用,并陆续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峥嵘历史

自1918年以来,鞍钢的铁路运输系统肩负着关键的生产运输任务,包括原材料和燃料的输入、厂区内半成品的调运、基建物资和设备的调度,直至成品与废料的输出。铁路与公路是主要运输方式,通过它们,鞍钢的各生产部门以及外部供应链紧密相连,确保从采矿、烧结、炼铁到轧钢,各个钢铁生产环节的无缝衔接。这条红色运输线的百年历史,是鞍钢发展与奋斗的辉煌篇章。

据鞍钢组织史记载,1949年鞍钢运输部的首任主任为包玉珍,他不仅参与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是鞍钢恢复建设的第一代建设者之一。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东北解放区,先后担任辽宁军区后勤部供给处政委等职,并于1949年成为鞍钢运输部的第一任主任,从此鞍钢运输部开始走上了迅速发展之路。1949年至1952年间,鞍钢逐步恢复了厂区铁路、电车、电力及通讯设施,新修了数条铁路线,恢复和扩建了多处机车检修厂房和检修台位,使得厂区通车里程从开工时的265公里延长至350公里,为鞍钢全面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1951年,运输部还因提前40天完成全年运输任务,获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嘉奖。

鞍钢运输部的发展历程中,在这栋建筑里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的干部,他们在生产管理上追求极致,也在运输设施的布局和扩展上不断探索,为鞍钢的运输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在全国支援鞍钢的建设热潮中,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哈工大铁路管理系的沙友石带着年幼的儿子沙晓文来到鞍山。铁路运输专业出身的沙友石在鞍钢运输领域表现出色。他全面考虑了鞍钢的铁路布局,从原材料输入到产品输出,从矿山到厂区,从专用线到长途铁路,将每一个细节都妥善地衔接起来,形成了如今鞍钢铁路网络的雏形。    1958年,在沙友石以及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灵山地区大力扩建了调车场,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沈阳铁路局为此调派了四平机务段的300名工人来到鞍山,组建了灵山机务段。这一扩建改变了以往需在苏家屯远程编组车辆的状况,使鞍钢和沈阳铁路局的运输调度无缝对接,显著提升了运力。这项举措被视为鞍钢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过程中,运输部的管理层不仅重视系统的优化与扩展,同时也在培养人才上不遗余力。1950年2月,鞍钢运输部党委成立,同样是支援鞍钢建设的封可涵成为首任党委书记。他不仅关注生产任务,还大力支持女工参与运输工作,破除性别壁垒。在他的推动下,鞍钢培养出一批青年女工,其中以车桂珍为代表的“三八号”包车组成为全国知名的女司机队伍,展现了女性在工业运输中的不凡贡献。这些卓越的人物不仅推动了鞍钢运输部的发展,也为全国的工业运输行业树立了榜样。

车桂珍于1949年加入鞍钢运输部机车厂,成为电车司机。经过努力学习,她迅速成长为鞍钢首位女司机长。她工作认真负责,精心维护机车,提高运输效率,不断创造新的纪录。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年仅16岁的她在厂区内不分昼夜地驾驶电机车,驾驶室的四面透风,夏天一身灰尘,冬天脸上结满冰霜,她被亲切地誉为“铁姑娘”。除了在驾驶岗位上表现出色,车桂珍还积极参与工会工作,热心为职工发声和服务,为企业工会建设贡献了力量。

1952年4月,杨子仪被任命为运输部党委副书记,在鞍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于1953年调任东北运输总公司鞍山公司经理。据他的儿子杨伟平回忆,当时鞍钢运输主要以火车为主,而鞍山城市的交通系统则主要依赖马车和少量的美式卡车。    

光辉岁月

不少上年纪的鞍山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中,环市路的火车不可或缺。环市路的诞生正是因为鞍钢运输部的需要,1919年第一条运矿石的铁路开工建设,打破了矿区与厂区之间缺乏铁路交通的局面。1932年,为了当时在大孤山工作的矿工通勤,开设了大孤山至鞍山之间的客车运输,环市铁路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杨伟平还记得自己少年时代第一次乘坐环市路的经历,那时学校组织同学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火车站后面的新华站便是环市路的一部分。鞍钢环市铁路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贯通鞍山市东部郊区,并连接鞍钢各矿山和选矿厂。东环市路设有新华、四方台、崔家屯、七岭子、樱桃园、羊草庄、分歧、东门八个会让站,以及小房身、北造厂、黄岭子、调军台、王家堡子、桃山庄、沙河等乘降所,主要负责鞍钢齐大山、眼前山、大孤山、东鞍山四个铁矿及其产品的运输。自1932年起,它开始承担沿线其他厂的货运和旅客运输。

1952年,为了填补与西部郊区铁路联系的空白,鞍钢运输部着手建设环市铁路的第二部分——西线。西线起于鞍钢烧结总厂以西的南门站,通往西部郊区,止于刘二堡镇,全长12.5公里。主要承担在铁西厂区工作的鞍钢职工和郊区居民的旅客及民用物资运输。沿途设有南门、城昂堡、郎家厂、刘二堡四个行车会让站,以及三台子、小营盘两个乘降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环市铁路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许多人依然怀念它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环市铁路扎根于大地,连接了鞍钢及周边的矿山与厂区,成为支撑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为当时鞍山的钢铁生产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鞍钢运输部掀起了职工业余读书的热潮,鼓励员工立志成才,追求个人与集体的进步。进入本世纪初,鞍钢运输部迎来了技术的革新,全面淘汰了蒸汽机车,正式迈入了内燃电力的新时代。鞍钢运输部于1988年正式更名为鞍钢铁路运输公司。

继续前行

2004年8月,灵山自动化驼峰的竣工标志着鞍钢在国内工矿企业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驼峰,设计解体能力达每日3500辆,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2007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风雪,当时的鞍钢铁路运输公司员工们展现出“铁军”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同年,建设了内燃机车检修基地,实现了对内燃机车的完全自主检修,进一步提升了运营能力。

2009年,鞍钢成功上线了ERP铁路运输资源系统,为钢铁物流搭建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2017年,鞍钢铁路运输公司正式更名为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分公司(简称铁运分公司)。两年后,铁运分公司开始建设生产指挥中心,这座中心承担起全国首个面向大型冶金车辆的智慧物流系统。它覆盖了鞍钢全流程的运输业务,连接9个车站、26套微机联锁设备、1套驼峰设备、约1700组集中道岔,以及80余台调车机车、全部的铁水罐车和鱼雷罐车、1500辆厂内自备车及平均2000辆路局车辆。

指挥中心利用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时数据与历史经验,预测运输趋势、识别潜在风险,从而生成更科学的运输计划。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该中心还能根据调度指令和设备状态,灵活完成列车调配与作业进路,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调度员的技术难度,显著提升了效率和精准度。今年8月,随着系统与“鞍钢智慧运营一体化物流系统”完成对接,实现了铁路运输调度信息与集控系统的资源共享,并将行车组织和操控融为一体,开启了智能化的运输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铁运分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今年率先在钢铁冶金行业启动了大规模设备更新计划:引进20台新能源机车,替换掉使用超30年的32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这样的升级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的低碳化转型,也为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鞍钢奠定了基础。

这栋办公楼历经岁月,见证了全国支援鞍钢复工,到鞍钢反哺全国建设;从改革开放后的奋起直追,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它不仅是鞍钢铁路运输分公司的办公楼,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见证者”。

在2019年,这座“办公楼”被正式评定为国家工业遗产。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在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的致敬。它代表了几代人筚路蓝缕的付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铭刻了鞍钢从复工复产到不断创新、支撑国家建设的点滴,成为工业遗产名录中的深沉底色,承载着时代赋予的厚重与荣耀。

至今,这栋具有百年历史的办公楼与鞍山钢铁铁路运输分公司共同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在总运输量、装卸量、铁路线路长度及机车在籍台数等多项关键指标上,鞍山钢铁铁路运输分公司始终位居全国同行业的首位。

曾经停放在铁运公司前的XK51号小火车,如今已捐赠给鞍钢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蒸汽机车之一,作为鞍钢的标志性景观,这辆火车头不仅是铁运分公司的象征,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见证了鞍钢铁路运输的蒸汽机车时代,以及内燃与电力机车并存的辉煌岁月。1988年,这辆火车头在70多岁的高龄时退出了生产,1993年被正式封存。尽管铁运分公司已经全面迈向高效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时代,但那以蒸汽机车为原型的火车头,依然是鞍钢铁路运输人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路运输工作者继续前行。 全媒体记者 王尤

责任编辑:马服苏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