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楼,位于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区正门内500米,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鞍山工业从硝烟中崛起的辉煌记忆。这座建筑,历经战火、动荡与重生,如今仍巍然屹立于鞍山的钢铁脉动中。从1933年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的落成,到1948年鞍山解放的最后战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全面复工,大白楼在九十多年的时光里见证了鞍钢的每一个关键转折。它不仅是鞍山解放的历史丰碑,更是中国钢铁工业从风雨中走向强盛的永恒象征。
从殖民遗产到解放象征
1933年建成时,它被称为“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是当时昭和制铁所的办公楼。
1937年12月1日,按照当时伪满州国皇帝爱新觉罗·博仪颁发的403号“敕令”,鞍山实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伪鞍山市公署,建市的第二年再次制定了“鞍山都邑计划”,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日本侵略者制定了鞍山30年远景发展规划。鞍山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蒙上了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日本侵略者居住在条件优越的铁东区,享受电灯、煤气和自来水,而中国劳动人民却被迫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工棚区内。《鞍钢志》记载了鞍山置市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6月25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到昭和制钢所视察,来到当时的本社事务所办公楼,也就是大白楼。
据《鞍钢史》记录,1943年,昭和制钢所年产钢84.3万吨。当时,全中国的钢产量才92.2万吨,东北地区86.9万吨,几乎全部是昭和制钢所生产的。当时,中国年产生铁180.1万吨,东北地区170.2吨,仅昭和制钢所就达130万吨。从1918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从鞍山地区掠夺我国钢铁资源超过1000万吨,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要在鞍山建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在殖民时期,鞍山作为资源丰富的重工业基地,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扩展势力的关键区域。
1946年4月,国民党嫡系部队新六军占领了鞍山,并接管了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成立了鞍山办事处,处理接收鞍山地区23处日伪工厂的事务。同年10月1日,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大白楼成为其机关办公楼。
然而,真正让这座建筑进入历史舞台中心的,是1948年的鞍山解放战役。1948年2月19日,东北解放军第六纵队和第四纵队十师对鞍山市国民党军队发起猛攻,国民党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师部在解放军的压力下,由市区向大白楼溃败。大白楼成为敌人扼守鞍山的最后阵地。2月19日晚,在大白楼内,生俘敌师长胡晋生、副师长罗宇衡,余者全部投降,至此鞍山宣告全部解放。
在鞍山解放的前几天,由于战事的加剧,局势变得异常紧张,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的几个协理集中在大白楼办公。1948年2月18日早晨,台町住宅区的居民几乎全部涌入厂区内寻求避难。据杨树棠的儿子杨鞍生回忆,当时协理杨树棠兼任铸造所长,铸造所下辖三个厂长,平时在大白楼办公。当天上午,几位协理在大白楼内忙于为员工发放工资。就在这时,国民党52军25师因战事急迫,将司令部从钢铁研究所迁移到大白楼,强行驱逐了楼内所有人员。工资发放到一半时,战斗声已愈加临近。伪市公署也撤退至大白楼,发工资的技术人员只能转移到厂区中心位置,大约是后来的小型厂附近的一座办公楼,继续进行工资发放工作。直至2月19日,他们才被解放军找到。
鞍山解放不仅是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军事胜利,更标志着工业的复苏。作为当时鞍钢的核心指挥部,大白楼见证了鞍钢从战火的废墟中重建的全过程。战后,这座建筑经历了短暂的修复,成为鞍钢重建的重要基地之一。
奋斗的故事
东北全境解放后,于1948年底,成立了鞍山钢铁公司。杨树棠作为一名资深技术干部,重返鞍钢,开启了他与大白楼的新篇章。解放后的大白楼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生命。1949年,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接管昭和制钢所的遗产,迈出了新中国钢铁工业重建的第一步。而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为鞍钢贡献力量的杰出人物,杨树棠便是其中之一。
杨树棠自进入鞍钢那一刻起,便全身心投入到钢铁工业的重建工作中。他的办公室设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内,大白楼与他的事业息息相关。初回鞍钢时,因家属尚未到位,杨树棠暂住在大白楼前的小白楼。
回到厂区后,杨树棠与王之玺、邵象华、李松堂一同陪同李大璋经理,利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详细检查工厂,讨论复工方案。公司领导决定由他们四人共同制定鞍钢全面复工计划。杨树棠团队在王之玺的带领下,用了约三周时间,提出了一个详尽的复工计划,并提交给李大璋经理审查。经过党组织和公司领导的研究,最终决定采纳他们的方案,并据此组织复工工作。
王之玺被调至计划处担任副处长,杨树棠担任制造部总工程师,负责包括机修总厂、中板厂、轧辊厂、铸管厂在内的多个部门;邵象华担任炼钢部总工程师,李松堂担任轧钢部总工程师,毛鹤年则任动力部总工程师。其他部门的总工程师也由原来的所长担任。制造部主任为王金栋,副主任为陈达。由于日伪时期技术人员稀缺,中国工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因此,杨树棠不仅参与鞍钢的修复工作,还承担了在小平炉上培养炼钢工人的任务。
鞍钢的修复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重要的技术、设备和材料被破坏或劫走。然而,幸好在解放前,运到关内的一套完整图纸资料为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北京和天津已解放,天津的图纸资料被迅速运回,为鞍钢恢复奠定了基础。
为了快速恢复生产,党和政府号召全市人民献交器材,支援鞍钢。工人们积极响应,场面热闹非凡,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工人们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工厂就是咱的家,穿衣吃饭全靠它。过去受苦又受罪,拆卸零件往家拿。今天翻身做主人,恢复生产想办法。破坏的机器要修好,爱护器材多献呐。献,献,献呀!干,干,干呐!开动机器隆隆响,抡起铁锤当,当,当!”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工人们的热情和决心。工人们全心投入,争分夺秒恢复生产。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杨树棠。在恢复工作中,他和制造部的工人们一起努力,很快修复了两座10吨的固定式小平炉。
1949年7月9日,举行了盛大的“鞍钢开工典礼庆祝大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鞍钢赠送的“为工业中国而斗争”贺幛高悬在大白楼上,广场上两万多名职工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1950年2月,杨树棠调任鞍钢公司生产处副处长,负责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当时,生产处的处长是刘克刚,副处长还有王金栋。不久后,刘克刚和王金栋相继调离生产处,杨树棠升任处长。杨鞍生还记得当时家里设有两部电话,一部是24小时待命的调度电话,另一部是市里电话,使用频率较低。总调度室位于大白楼,杨树棠任生产处长,相当于公司生产的调度长,电话一响,他便会马不停蹄地赶回厂区。杨鞍生回忆道,小时候每当听到电话铃声,就感到非常紧张。
1950年10月,东北工业部向鞍钢下达了为抗美援朝前线生产军镐的任务。公司经理和东北工业部对这一任务极为重视,并提出了“军工第一”的生产口号。接到任务后,生产处召集技术处、技监处、检验室、重机厂等单位召开紧急会议。由于鞍钢锻造设备严重不足,杨树棠根据抗战时的生产经验,即“以铸代锻”生产军镐,这一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批准。决定由重机厂四分厂(即后来的机械制造公司铸钢厂)负责生产。这一“以铸代锻”的做法后来成为了当时鞍钢自主研究的著名的技术革新。
1952年,中共中央确定以东北工业基地为基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东北工业发展起来,并把鞍钢作为东北工业建设的重点。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至1985年“六五计划”结束,鞍钢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始终都作为重点,列入五年计划。在“一五计划”期间,鞍钢被列为全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国支援鞍钢的口号下,“一五计划”开始,全国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76所大中专院校,为鞍钢输送了7446名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
1950年,毛泽东主席提出鞍钢不仅要生产钢材,还要培养人才。从1957年至1985年,鞍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单位输送了48866名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累计,鞍钢支援全国各地干部和技术工人的人数超过5万,并为各地培养了超过11万名干部、技术工人和实习生。大白楼见证了这些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的成长和发展。
杨鞍生第一次进入大白楼是在1972年因工作调动而进入楼内。对于杨鞍生来说,大白楼不仅是他父亲的办公场所,更象征着父亲为国家钢铁工业奋斗的热血岁月。杨树棠多次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讨论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他的努力为鞍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鞍钢的指挥中心,大白楼在鞍山钢铁工业的迅速恢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技术攻关、设备维修,还是生产调度,大白楼都是核心枢纽。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象征。
守护与传承
鞍山钢铁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行政管理总监刘喜东,跟大白楼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对大白楼的了解和维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甚至能随手画出大白楼呈山字型的外形图及各层平面图。最初,大白楼是一座三层建筑,最初的三层建筑在1953年进行了接层扩建,因原有屋面结构的技术处理,如今的大白楼的三楼和四楼楼梯踏步上存在着明显不同。三层以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而四楼在扩建时为了防止建筑超重,均采用了木质结构。楼体的外墙也能明显看出新旧砖的区别,四楼的白砖与原有墙体不同。
如今的大白楼主体建筑东西长96米,南北宽30-40米,高约19.6米,占地面积约为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9327平方米。2000年8月,在修缮过程中,刘喜东回忆起在214房间的天棚上发现了一个名为“楼胆”的重要部分。这块“楼胆”是日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上面写着“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办公楼 昭和八年”,准确记录了建造的年代,目前在鞍山钢铁档案馆内留存。
1998年,大白楼的门窗进行了更换。1999年,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团队重新粉刷了外墙,以保留其原始的白砖外观。由于重新粉刷过的外墙覆盖了原有的砖墙痕迹,后来还专门请工人使用毛笔细致勾缝,以保持大白楼的古朴风貌,楼内地面铺设了大理石、正门更换为旋转门、侧门更换为实心铜门,2002年将正面楼梯对着的二、三层正面办公室也恢复为原有大厅的格局,2013年楼内加装了电梯。
大白楼楼体正中为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鞍钢”两个字。其上方的标志由重轨截面和铣铁组成,这一图形不仅是鞍钢产品的标志符号,也是鞍钢的象征。标志中的重轨截面象征着重工业的力量,而铣铁则像展翅的翅膀,寓意着鞍钢正在腾飞。
改革开放后,鞍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白楼依然是鞍钢生产的指挥中心和运转枢纽。刘喜东与大白楼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动情地表示:“这座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更承载着新中国钢铁的成长史、奋斗史和发展史,更是见证了鞍钢人对新中国钢铁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梦想。”
2010年,大白楼被认定为鞍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白楼见证了鞍钢从共和国工业长子成长为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全过程。
全媒体记者 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