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拥有百余年的工业发展史,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立下了卓越功勋。在岁月沉淀中,这片土地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工业遗产。无论是年代感十足的厂房建筑,还是水塔、机车车头、高炉、轧机、铁路等退役的大型设施,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
近年来,社会对工业遗产的关注逐渐升温。废旧的井井寮悄然转型,曾经的大型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工业建筑还成为了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地,乃至网红“打卡地”;一些工业遗产变身为文化公园,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然而,面对这些工业“老面孔”,仍有大量的遗产亟待保护和利用,如何让它们焕发出“新活力”成了重要课题。
井井寮修复项目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历经岁月洗礼的项目背后,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马斌。作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院长,马斌在井井寮项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项目立项到最终完成,他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艰辛历程。
马斌与工业遗产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作为土生土长的鞍山人,他在工业氛围浓厚的鞍钢大院中长大。厂区的轰鸣声和机械的运转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13年,马斌在访学期间首次接触到工业遗产这一概念,看到了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这次经历对他影响深远。这激发了他对家乡工业遗产的浓厚兴趣,并为他日后的职业道路奠定了方向。回到鞍山后,他积极参与工业遗产的普查、评估、保护及开发再利用工作。国家为保护工业遗产设立了文化遗产学科,并出台了相关保护条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也推进了鞍山相关保护工作。
自2014年起,马斌将目光投向鞍山市的工业遗产及工业旅游,并将井井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2016年,他正式参与了井井寮的修护保护项目。这个项目不仅体现了他对家乡工业遗产的热情,他也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
他回忆起初次见到井井寮的情景:斑驳的外墙和充斥着商家招牌的杂乱景象令他印象深刻。从那一刻起,他便踏上了漫长的修复之路。从最基础的建筑测绘,到史料搜集和考证,再到多次与鞍钢博物馆、鞍钢城服公司、天津大学、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进行方案讨论,修复方案几经修改,项目终于逐步走向落地。
作为工业遗产分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马斌参与了多个保护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他认为,鞍山的工业遗产保护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密切相关。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任务,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服务,涉及到如何将这些遗产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实现其再利用和商业化发展。
马斌说,鞍山的工业文化深刻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底色。
鞍山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始于铁矿石的开采。新中国成立后,鞍山的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征。在马斌看来,井井寮的修复项目是鞍山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开端。这项工程不仅仅是对一座建筑的修复,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再生。他还参与了鞍钢博物馆的建设,通过这些努力,他希望将鞍山的工业遗产更好地展示给世人,并在传播中激发人们对这座城市历史的认知与尊重。马斌的研究不仅关注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还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保护与再利用,将这些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马斌深知,工业文化是鞍山这座城市的灵魂,而工业化的历史则构成了城市的根基。通过对这些遗产的精心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能延续城市的历史脉络,也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马斌十年的坚持与付出,为鞍山的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他的工作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鞍山拥有完整而独特的工业发展史,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风格鲜明、类型多样,全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各个发展阶段。这些工业设备与建筑如今成为了宝贵的遗产资源,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马斌认识到,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其重要性不可忽视。这些遗产不仅仅是生产设施,还包括生活和配套设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其中一些设施至今仍然具备生产能力。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鞍山,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还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培养了钢铁般坚韧的精神品质。鞍钢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每一处工业遗产都讲述着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全国而言,工业遗产更具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这些工业遗产从历史中重获新生,焕发出新的光彩?马斌提出,应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活化利用。他建议挖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通过空间改造和功能置换,打造博物馆、文创园等多种公共空间。同时,他认为要突出地方特色与行业特征,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通过将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现代科技、时尚、艺术、文化等元素相结合,真正实现工业文明的动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全媒体记者 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