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冷月临窗夜难宁,闲翻一阅《牡丹亭》。我被四百多年前的剧情所感染,不尽掩卷深思。对着窗外寒秋冷月,悄然进入剧中梦境,不由得感叹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生花妙笔。
汤显祖在1598年完成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当年这本书一出来,就轰动文坛。并且是“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牡丹亭还魂记》吸引人、感染人,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该剧描写的是官宦家庭的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又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杜丽娘是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她虽深居闺阁,受封建礼教熏陶,骨子里却蕴藏着对传统礼法的叛逆,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当年的《牡丹亭》一发表,赢得许多青年女子的眼泪。有遭遇不幸的冯小青写下:“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是她对不合理的婚姻发出的感言。杜丽娘名为宋朝人,其实是汤显祖同时代人的写照,所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手法。杜丽娘的反抗性格超过崔莺莺,正如后来的《红楼梦》林黛玉又超过她一样。
《牡丹亭》语言精美、贴切,可谓是作品成功的又一原因。《牡丹亭·惊梦》中描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仅感染当时的男女,还影响后来者——《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情绪。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像一朵小花从台阶下面探出头来,得不到充分的阳光而显得纤弱,受到封建礼教的重压。还有《牡丹亭·寻梦》中写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些语言为剧情增添了色彩。
汤显祖逝世于1616年7月29日。他留下了《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他与莎士比亚齐名,同一年辞世,共为“绝代奇才”。 他的作品在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广泛流传。2016年,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年戏剧节,盛况空前。朗月照天涯,同辉两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