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边
苏州拙政园里面,有个邻水的小轩,名叫“与谁同坐轩”。其四面皆可观景,扇形的窗、扇形的轩,依水而筑,构作扇形,一轩一门、一窗一洞、一石一桌、一石一凳,小巧精雅,别具一格。这个名字大有来头。
1090年秋天,苏东坡在杭州太守任上时,作了一首《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里面有一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后来人在重修拙政园的时候,把这个小轩,起名为与谁同坐轩。
轩原本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带有帷幕的车子,专供大夫以上的贵族乘坐。这种车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引申出许多相关含义,如《诗经·小雅·六月》:“戎马既安,如轾如轩。”这是说戎车状态良好,既可以向下俯,又可以向上仰,调动自如。从这些词义再引申,轩还可以表示更宽泛意义的“高”。又如成语有“气宇轩昂”,气宇指仪表和风度,轩昂,精神饱满的样子,合而形容精神昂扬,风度不凡。字形上,轩由车和干组成,形象地表现了车厢四角的柱子用以支撑顶盖的特征。《说文解字》则指出,轩的本义是车,字形中也蕴含了结构稳定和庄重的象征意义。
随着轩的含义从车逐渐延展,它在建筑领域中被赋予了全新生命。从最初的车上支撑顶盖的小柱子,到后来的有柱有顶的小室或长廊,都与建筑有关。在古籍中,轩字常用来形容有柱有顶的建筑,如“轩窗”“寒轩”“小轩”等词汇,都是以轩字为核心,衍生出的与建筑有关的名词。
轩作为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式,其本义为“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建筑多高敞、体量小,造型灵活多变,既不拘于单一形态,又常呈现轻盈与动感之美。轩作为廊道式建筑,与亭相似,均是点景类的小型建筑,既能遮阳避雨,又能供人休憩。然而,轩更注重装饰性,常建于高地,以“飞檐翘角”的设计展现凌空而起的视觉效果,为园林增添一份灵动之美。
古代文人笔下的轩充满诗意。“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形象地描绘了轩的功能和意境。其精致的中式门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赋予轩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透过窗棂望去,风景被巧妙框景,如同画卷般生动。同时,雕刻精美的窗棂本身也是一种装饰艺术,让轩成为园林中引人注目的焦点。
中国园林艺术经典《园冶》中曾写道:“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轩因高敞而得名,其空阔宽敞的特点与古代篷车相似,适合观景,尤能展现江南园林的意趣。作为建筑与自然的结合,轩不仅服务于日常生活,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诗文中,轩是抒情的象征。曹植在《赠徐干》中提到:“轩,长廊之有窗也。”陶渊明在《饮酒》中咏叹:“啸傲东轩下。”杜甫则在《夏夜叹》中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这些诗句既表现轩的建筑特征,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轩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建筑元素,也是文学中常见的意象符号。它将实用与美学完美结合,至今仍让人流连忘返,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