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作家易长利先生访谈

庄文达

庄文达:您在鞍山文联工作了28年。从1971年到1998年,文艺文学空前繁荣,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创作发展的黄金时代。您见证了这一时期鞍山文坛的繁荣辉煌,还作出了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三个亮点:其一,您的创作成果;其二,就像当年巜鞍山文艺》编辑邓洪文,发现您培养您一样,您也发现培养了许多作者;其三,您是编辑部主任,又是创评部主任,一手抓《鞍山文艺》办刊质量,一手抓业余作者培养。这三方面,请您具体说说。

易老:这三个亮点,有点大。我还是重点说说如何抓《鞍山文艺》办刊质量以及在培养青年作者成长上,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吧。

由鞍山文联主办的《鞍山文艺》复刋后,指导思想是坚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1、保持一定的发行量与培养青年作者成长的关系,两者发生矛盾,以后者为主。

2、提高办刊质量与采用外地作者及本地作者稿件的关系。外地作者的作品,会给刊物提高品味,扩大影响,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对本地作者的培养。长期坚持统筹兼顾。

3、处理好老作者与新作者发稿关系。老作者脸熟,可发可不发的稿件,适当考虑。稿件同等质量发表,以扶持新人新作者为主,以年轻人为主。

4、处理好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作品并存的关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正能量纯文学为主。《鞍山文艺》创刊数十年来,发表了许多小说、散文、诗歌等优秀作品,有的还被《小说选刊》选载,为鞍山文化,增添了许多亮点和色彩。现今,我们从1999年沈阳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鞍山文学五十年作品选》以及2004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鞍山当代作家作品选》、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鞍山市作家协会成立二十年·文学精品选》等大型图书中,都能窥见《鞍山文艺》的精彩片段。

在培养青年作者成长系统工程上,我们以《鞍山文艺》为平台,对青年作者看作品,分层次,在普及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促其成螺旋式上升、提高。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举办大讲座。我们编辑部与组联部,共同举办有几百人参加的大讲座,基本是每月一次,地点在鞍钢俱乐部。讲课人有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还有编辑部成员。办大讲座的主导思想是:对文学爱好者普及,在普及中提高。二,在大讲座的基础上,我们对其中有志于文学创作并且有潜力的青年作者,“开小灶”举办小型培训班。我们租了三个教室,举办三个培训班。由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讲课,张玉珊(石土坡)讲诗歌、王洪伦讲散文、我讲小说、殷晋培讲文艺理论。培训班立竿见影,收到了很好的成果。三,举办文学笔会。编辑部每年至少要组织举办一次,就是重点作者重点作品改稿会。每年基本是10人上下,最多也没超过20人,会前每人交上来的重点作品至少有一篇。然后是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传阅作品,集体讨论、会诊、修改、提高,直至通过编辑、责编、主编,三审签发意见,同意发表。

实践证明,笔会不但提高了作者作品的质量,同时也保证了《鞍山文艺》刊发稿件的质量,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庄文达:还是请您谈谈个人创作的情况吧,好吗?

易老:在繁忙的办刊工作之余,我一直坚持业余创作。说来这一切,都是因为1960年春天,我幸运地遇到了《鞍山文艺》的编辑邓洪文同志,他将我领进了文学大门。我的处女座《小朋友的礼物》,在他的帮助下,不仅在《鞍山文艺》得以发表,还在《鞍山日报》《辽宁日报》刊发。同期版面上,还有著名作家罗丹的文章。我能和这样的大作家同期发表作品,真是很荣幸。60多年来,我始终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1973年11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儿童小说集《小铁炉搬家记》。1987年,是我写作史上的一个双峰年。先是3月份,我与张世立等人编剧的《神奇的贝贝》在央视、辽宁等多家电视台开始播放;到了6月份,辽宁少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插图本童话、儿童小说集,由著名作家陈予作序的《电影明星小刺猬》。出版社特别做了说明:“这套绿叶丛书收编了我省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包括入选作家的佳作和近作。本书是易长利同志的童话、小说集,共收选十九篇作品。这些作品, 富有儿童特点,题材广泛,充满幻想,内容丰富,故事生动,并注意了把知识性融于艺术形象之中,引人入胜。”在那个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我还为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栏目,写了童话《出卖时间的孩子》,作为“古今中外著名童话经典脚本”,拍成两集儿童电视剧,播出后,反响很好。此外,还发表许多成人作品,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厚重的人生》。还有各种体裁的短篇作品,零零散散,也有百余篇。(待续)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