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瑶台

游  边

“瑶台阆苑”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徐夤的《鹤》:“阆苑瑶台岁月长,一归华表好增伤。”这里的“瑶台”指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而“阆苑”象征神仙的宫苑。这一词语逐渐成为美好园林的代名词,也承载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诗意追求。“苑”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所以养禽兽也”,最初是指帝王用于狩猎的场所,后来逐渐成为宫苑的代称。西周时期的苑,主要用于养殖鸟兽和进行狩猎活动。到了春秋战国,苑的规模和形式逐步发展,成为诸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苑已经成为皇家园林的标志。秦始皇所建的“上林苑”,功能多样,既是皇家狩猎、宴游的场所,也是权力象征和精神寄托的所在。到了隋唐时期,园林文化进一步繁荣,皇家园林达到巅峰。例如隋炀帝在洛阳建造的西苑,以及唐代长安禁苑,都是当时社会奢华风尚的代表。这些园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因其壮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山、水、建筑三位一体,园林情趣多元化,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不仅满足了皇家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也为后世私家园林奠定了美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园林文化的发展。文人雅士追求隐逸山居,以园林为媒介寄托情怀,私家园林由此兴起。于是,田园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应运而兴,开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先河,并逐渐演变成为园林文化的主旋律。文人与园林结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特色。

明代计成的《园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详述了造园原则和技巧。其中提出的“步移景异”理念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与欧洲园林讲求轴线对称、整体规整的风格相比,中国园林更注重变化与细节,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中国古建筑注重等级秩序和规制不同,园林的最大特点在于追求创新与自由。古建筑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从屋顶的形式到斗拱、阑额、柱础,再到彩画、瓦当、脊兽,都必须符合严苛的规制。这种规制虽然展现了建筑体系的成熟,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形式上的创新。

园林则完全不同,可以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创新而生。园林的精髓在于变化万千、移步换景。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私家园林,规模和资源有所差异,但在设计理念上并无根本区别。园林不拘泥于规则和对称,不强调等级和秩序,而是通过不规则的布局、曲折的路径、起伏的地形,以及不对称的景观构建,营造出自然形态的动态美感。“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正是说宫殿建筑需要承载礼制与权威,体现庄重与秩序,因此形式上趋于严谨规整。而园林的建造目的完全不同,它是为了休憩与享乐而生。园林设计的核心在于随性与舒适,可以抛开规制和等级的束缚,完全按照造园者的喜好和构思来设计。因此,园林成了古代艺术表达的最佳载体。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