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边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舫”是一种与水紧密相关的建筑形式,它也被称作“旱舫”“石舫”或“不系之舟”。舫的形态源自画舫、楼船等江湖水上交通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临水或仿水、意水的建筑风格。与真正的船只不同,舫是固定的建筑,不可移动,但其外形和结构却仿佛是漂浮在水上的船只,富有浪漫情怀,成为园林中的独特景观。
舫的词源可追溯至《尔雅·释言》中的“舫,舟也”和《广雅·释水》中的“舫,船也”。舫在江南园林中尤为常见,并且江南园林中的石舫数量居全国之最。石舫是园林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外形模仿江湖中的游船画舫,因其无法像船只那样漂浮于水面,所以被称为“旱船”。石舫通常使用石材建造下部,以此确保其稳固性。
画舫最初指的是江湖中的一种装饰华丽、供游人乘坐的船只,也称游舫。在古代皇家园林中,因水面辽阔,常常设置游船或龙舟用于游赏活动。从汉唐至明清,游船成为皇家园林的常见景观。大型私家园林中也常有画舫供游人享受泛舟游园的乐趣。然而,船只本身是浮动的,不适宜用于居住。
船的功能在历史上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作为生存工具和战争工具,到后来成为水上舞台和娱游设施,再到园林中仿水生活的展示工具。舫类建筑首次记载见于北宋欧阳修《画舫斋记》中,文曰:“凡入余室者,如入乎舟中......山石蝤崒,佳花美目之植,烈玉门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名焉。”其后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集芳园中有“旱船曰归身”。
舫建筑归根到底还是仿照船只的形状,设计上追求对实际船舶的还原,通常会有分段的布局,前舱作为观景区,中舱用于宴客,尾舱则为楼阁,供人登高远望,通过精妙的细节设计和景观布置,使人联想到水上泛舟的意境,常见于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和雕饰中。
舫作为园林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其意义远超其外形和功能。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舫不仅是一种仿照船的建筑形式,更富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船曾是古代江南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在文人心目中,船更是隐逸生活的象征。庄子曾提到“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从而赋予了舫一种超脱尘世、隐逸江湖的文化寓意。园林主人常通过舫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舫因此成为文人寄托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舫在不同的园林中,还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颐和园中的石舫,依照唐代魏征的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石舫无法覆沉,象征着江山永固、国运长久的寓意。舫不仅仅是园林中的建筑物,它更是文人心境和思想的象征,通过舫,古代文人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