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边
“斋”字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字形由“示”和“齐”组成,原意指祭祀前的身心整洁,以示虔诚和敬畏。《说文解字》对“斋”的解释为“戒洁”,强调的是一种去除杂念、保持心灵洁净的态度。因此,“斋”并不像宫殿、寺庙或陵墓那样有固定的建筑形式,其建造更侧重于主人个人的喜好和需求。
正如《中国古代建筑辞典》所述,“斋”并非代表某种特定的建筑类型,而是指一种简单的居住空间。《园冶》中提到:“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这说明,斋是一个充满安静气氛的空间,能够让人肃然起敬,专注修养。因此,斋的建筑形式通常不高大、不显眼,而是注重隐秘与内敛。
在私家园林中,斋常作为读书和静思的场所。古人为了求得功名,往往沉浸在“四书五经”的学习中,书房因此也常被称为“斋”。“藏修密处”意味着摒弃世事杂念,寻求心灵的宁静,这些书斋通常坐落在隐蔽的地方,远离喧嚣。
古代文人喜爱将自己的工作室称为“斋”,这不仅仅是表示专心治学的态度。斋成为了文人心灵的净土,是他们修身养性、追求内心清净的理想空间。因此,许多文人如蒲松龄的“聊斋”、王安石的“昭文斋”、刘鹗的“抱残守缺斋”等,都以“斋”命名自己的书房或工作室。
斋的布局通常简单,陈设不多。比如,蒲松龄为了收集民间奇闻,他在自家旁边设了一个茶摊,顾客不必付费,只要能讲出有趣的故事即可。而“聊斋”正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寓意着这个地方充满了各类奇异的故事和思想的碰撞。
那么,古代文人雅士为何如此看重书斋?对于古代的读书人而言,仕途固然重要,但修身养性才是他们更加看重的。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修养,他们需要一个既不大也不小的书房,通过精心挑选书画、摆设、植物等元素,营造出符合自己审美和情趣的环境。因此,“斋”字成为书房最常见的命名之一,传达了主人清心寡欲、追求清净雅致、不与世俗论短长的志趣。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书斋在经历隋唐至宋的逐步发展后,进入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而当书斋设置于园林中时,情况则略有不同。园林追求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无限的意境,强调“小中见大”;而书斋则追求“小而精致”,注重“太仓一粟”的独立与内敛。
因此,书斋的入口往往狭小幽深,空间布局上利用“隔景”手法,通过隔墙、假山等层层围合,适当留有缺口,制造出内向而静谧的氛围。书斋庭院在园林中通常呈现园中园的形式,隐匿的设计能够帮助主人更好地集中精神,远离外界的干扰。
无论是在园林之中,还是在独立的居所里,书斋都是文人雅士与自我对话、与自然融合的场所。正因如此,书斋不仅承载着古人对学问的追求,也映射出他们对心灵净化与理想人格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