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千山

◎冯荣光

冯荣光,男,四川成都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监事长、成都市成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四川散文大观》《四川省散文名家自选集》副主编,《发现西充》主编,《影像生活》栏目主持。

千山,辽东第一山。它是一本厚书,而我只浏览了它的扉页。

鞍山有座千山,而远隔千山万水的我,却对千山一无所知。这也不为怪,世界那么大,中国那么广,人一生没有去过的地方,人一生所不知道的山水,真是太多太多,是无法穷尽的。即使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时代,手机获得的信息比起古人不知超出多少倍,但我们的见识仍然要受到限制,这必须承认,我们往往还是孤陋寡闻的。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有很多填不完的空白,也没有必要拼着命去填补。一切随缘,能去多远就去多远,能知多少就知多少。持这种态度,心理就平和了。

在成都,一位文友听说我要到辽宁鞍山采风,他特别给我推荐,说:“到鞍山,一定要去千山。”

当时就纳闷,君不见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这峨眉山以“雄、秀、神、奇”著称,被李白多次歌吟、赞美。除此,四川的青城山、瓦屋山、九峰山、螺髻山、光雾山、二郎山、四姑娘山、贡嘎山……哪一座山不是名扬天下,千山可与之比么?

自认为生在蜀中,名山见得多,便有些不以为然。

那日上午登千山,雨蒙蒙、雾蒙蒙,这已是辽东半岛的初冬时节,寒气逼人。

在千山景区大门有一副醒目的楹联:“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这副楹联是启功先生亲笔题写。诗句出自明代大诗人张鏊《游祖越寺》诗中的两句,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从南海到辽东,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大川,在游览了千山后,发现千山是辽东半岛上自然景观最秀美多姿,人文景观最丰富多彩的第一座名山。

张鏊的诗句像千山导游词,开篇就抓住了游人的心理,跟随他缓缓地走进千山逶迤的游道中。

这个季节,原以为山寒水瘦,户外天冷,不会有多少游人。走进千山景区后,让我这个南方人感到惊讶,沿路都是穿着红红绿绿冬装的游人,其中不少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他们精神钁烁、老当益壮,听他们乐呵呵的口音,有粤语、有川话、有河南腔,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他们偏向寒山行,聊发少年狂,轻步上千山。山间林中,洋溢着游人的欢声笑语,他们热烈的情绪如暖风拂面,把千山渲染得热气腾腾。

鞍山东部是著名的长白山,千山山脉为长白山向南延伸的支脉,鞍山东南部则是999座如千朵莲花般山峰组成的千山群峰,体量达到72平方公里,故有“千山”之名。千山最高海拔708米,属山岳型低山景区。999座山峰如同999朵莲花,千山又称“千朵莲花山”。

我们首选的目标是千山弥勒大佛。在千山999座奇峰中,最为奇特的是弥勒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自然形成的特大石佛奇观。据弥勒殿文字说明:“(弥勒大佛)高70米,宽46米,整体比例适宜。”千山弥勒大佛与闻名于世的四川乐山弥勒大佛高度仅1米之差,乐山大佛高71米。不过乐山大佛是人工雕塑的,千山大佛则是天然形成的。

登上弥勒殿,看到对面那座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弥勒大佛,据说它端坐的位置正处于千朵莲花山之中心,这自然的造化给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弥勒殿外有楹联:“百劫而还问世人可知解脱,千山在抱惟弥勒有此襟怀”。你看弥勒大佛胸怀有多宽广,可以拥揽整个千山。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每当我悟读这副楹联时,总会会心一笑,在豁达宽容的处世哲理中,让我们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

千山的松千奇百态,千山的松生于山石,千山的松笑傲霜雪。

在千山,你的目光中总离不开松。这些松,在崩崖中生长,在裂石中向天,在岩缝中崛立。它像松石构成的天然大盆景,给我们更多美的享受、美的感悟、美的启示。

千山许多峰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千山群峰的脊梁,是千山强健的肌肉,浑身充满了无比巨大的力量。千山的松大多生长在岩石裸露、土壤稀少、水分缺乏的岩体上。松与石天然默契,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在千山,它们像是海誓山盟的情侣,千百年来刚柔相济,阴阳和谐,丰富了千山的自然景观。

千山最有代表性的松,是香岩寺“蟠龙松”和无量观“可怜松”。

“蟠龙松”据说为千山松之祖。树龄1300余年,高约12米,干围3米。《辽阳县志》载:“寺院内古松一株,老干拿空,苍皮皴若龙鳞,盘屈结盖,荫遮满院,文人名之蟠龙,题咏甚多。”2014年,“蟠龙松”入选了“全国百株人文古树”,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

“可怜松”是生长在无量观悬崖峭壁上的一棵小松树,高1.3米,树径6厘米。看似柔弱瘦小,树龄却达500年。不可思议的是,石缝中没有一粒土,500年风霜雨雪,500年电闪雷劈,至今仍然顽强地屹立,被人称为“顽强松”,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奇迹。

郑板桥有首《竹石》诗,是赞美竹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赞美诗,用在千山“可怜松”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上天没有给予千山松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它根扎于岩缝,吸日月之精华,吮岩石之寒露。千山的松,不娇气,不媚态。自由自在,任性繁长。性格倔强、骨力苍劲、松叶如针,犹如行走江湖的剑仙女侠,携来英豪仙气。

我惊叹它顽强的生命力,我敬佩它坚韧的承受力。

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写到:“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初中时,读这篇散文印象深刻,但限于眼界,没有什么感悟。在千山看奇松,重新回味这篇散文,体会就不一样了。虽仅游览一日,千山奇松给我们人生哲理的启示,足可享用终身。

凝眸千山,不无遗憾。千山可看的太多,我只是览了它一页。惟愿有机会,再来鞍山,细细地阅读千山这部厚重的书。

责任编辑:马服苏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