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晓峰)19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15座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已全面建成投用,这些“电子耳朵”24小时值守,随时监测噪声污染源头,标志着我市噪声治理从“人防”走向“技防”,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智防”,城市噪声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
此次投入使用的15座监测站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布设,覆盖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及交通干线两侧等功能区。每座监测站均搭载智能传感设备,可实时采集等效声级、最大声级、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参数,并运用声源识别技术自动判别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交通车辆噪声、自然声源、虫鸣、狗叫等多种噪声源。
此前,我市的噪声治理依赖人工巡查,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根治难”痛点。如今,15座监测站实时监测数据,通过5G网络直传至噪声监测平台,依据监测数据及声源识别导向,实现了精准的噪声治理。15个监测点位的噪声达标情况,可以反映出我市不同区域噪声总体水平、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声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精细化的噪声污染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下一步,我市将深化“智慧监测+精细管理”治理模式,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对连续超标区域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同时,开展“宁静小区”创建,让静音理念融入市民生活,共同营造宁静和谐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