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纵横】鞍山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对策研究



吕久扬

文体旅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面对数字时代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要求,如何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探索创新融合模式,加快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塑造文体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进一步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课题。

以产业升级为轴

构建“多维共生”融合生态

文体旅深度融合的关键,是打破传统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界限,创造更多新场景、新体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要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要素的有机整合,跳出“景点+活动”的传统模式,从全域视角重构产业生态。

探索“元宇宙+文旅”新场景,重构空间价值链。利用好鞍钢工业遗产、千山自然景观、岫岩玉文化等资源,构建虚实共生的文旅元宇宙空间。比如,基于千山景区、鞍钢工厂等场景开发NFT数字藏品,构建“实体展览+虚拟收藏”双轨收益模式,保证IP的确权和溯源,有效实现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培育“赛事经济+”产业链,延伸消费链条。“以赛营城”,正在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鞍山作为奥运冠军之城,要坚持以赛引流、以赛促流,实现“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会展”“赛事+商贸”等“赛事+”融合发展。比如,引入国际顶级赛事,同步开发“赛事主题游”产品包,形成“以赛聚客、以赛促游”的消费闭环。同时,借助鞍山制造业优势,发展运动康养装备、智能运动器械等衍生产业,打造“赛事—制造—服务”全链条。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释放绿色红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构建“两山”转化鞍山模式。比如,在千山景区建立“碳汇交易”试点,开发游客碳足迹监测系统,游客通过积累的步数来获取碳积分,利用积分兑换奶茶券、景区门票等奖励,打造“零碳旅游”品牌;建立千山珍稀植物基因库,深入挖掘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以数字赋能为翼

开启“主客共创”体验革命

数字化转型是破解文体旅服务同质化、提升体验沉浸度的关键抓手。要以“数据驱动体验、场景激活价值”为主线,构建“资源数字化—服务智能化—价值共享化”的全链条生态,有效破解文化数字化落地难题。

搭建“文旅数字基座”,打通数据经脉。整合鞍山钢铁工业档案、千山生态监测、非遗传承人、景区实时客流等数据资源,构建“一云多端”文旅数字中枢,实现资源图谱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比如,借力AI算法预测游客偏好,动态生成个性化的文旅路线图,建立UGC(用户生成内容)激励机制,鼓励游客创作短视频、攻略笔记等,形成“官方引导+用户共创”的内容生态。

创新“虚实交互场景”,激活消费动能。突破单向服务模式,围绕“体验增值”设计交互模式,激发用户的消费动力。比如,设计个性化导览模式,在本地博物馆内部署智能讲解,基于用户偏好、停留时长、年龄段等因素自动调整讲解深度。针对工业历史爱好者进行“专家级技术参数解读”,针对亲子游客则采用“钢铁侠故事化叙事”。

拓宽“数字丝路”通道,突破时空边界。借力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限制,着力构建内外双循环体系,进一步擦亮鞍山文化名片。比如,推出“VR先游后至”服务,针对日韩、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市场,通过5G+8K直播带游客“云登”千山、“云泡”温泉,构建“跨境云游”体系;探索数字贸易枢纽建设,搭建“玉文化跨境交易平台”,配套“区块链溯源+海外仓直发”供应链,实现“文化体验—线上消费—线下履约”的跨境服务。

以制度创新为擎

构建“协同共治”治理新格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要坚持“基层治理、人才培养、正向激励”原则,构建鞍山“制度设计—主体协同—动态优化”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治理效能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

完善“文体旅+网格”基层治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把握政策机遇,做好网格员职能升级、网格化服务场景拓展、文体旅服务与平台治理融合工作,将文体旅服务嵌入基层治理末梢,有效实现资源精准触达与问题高效响应。比如,依托全市网格员队伍,新增“文体旅服务专员”,赋予政策宣传、游客需求收集、应急事件上报等职能;将景区客流监测、交通调度等数据接入市域治理中心,通过AI算法预判节假日客流高峰,动态调整公交班次、停车场资源配置,破解“旺季拥堵、淡季闲置”难题。

创新“人才+创意”双轮驱动,激活内生动力。结合“钢都英才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比如,探索推出“创意官制度”,广招城市文旅创意官,组建由设计师、策展人、科技极客等构成的跨界团队,参与城市IP设计、文体旅项目策划等核心工作;鼓励本地高校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工业遗产保护、数字文旅运营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建立“本领提升+考核激励”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注重文体旅领域干部专业水平的学习培训,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奇思妙想”落地转化。比如,推行“项目化”干部历练机制,选派干部到文体旅产业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实施“融合指数”绩效考核,将“文体旅融合度”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鞍山的文体旅融合之路,既要传承“钢铁精神”的实干基因,更需注入“数字时代”的创新灵魂。坚持产业升级、数字赋能、制度创新三大战略协同发力,必将绘出鞍山“山水有情、产业有魂、城市有品、人民有福”的生动画面,实现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重要支撑区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本文系2024年度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鞍山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对策研究”课题编号as20242035)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