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如何让“银发群体”安享幸福晚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鞍山要充分挖掘钢铁文化、山水资源、康养产业的叠加优势,以“文体旅养”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探索老工业基地城市应对老龄化的特色之路。
老龄化催生融合发展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在2024年重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体现了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对老龄工作的深深期许,让广大老年人和老龄事业工作者倍感温暖、信心倍增。
鞍山早在1996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末,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01.1万人,占总人口31%;65周岁及以上人口71.9万人,占比为22%,“空巢化”“失能化”特征明显。随着“60后”新退休群体步入老年,他们对文化体验、体育健身、旅居养老的需求日益多元,传统单一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把握政策机遇,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如拥有世界最大玉佛、“东北明珠”千山风景区、亚洲著名温泉疗养地汤岗子、“奥运冠军之城”城市新名片,以及鞍钢工业旅游、岫岩玉文化等独特IP,鞍山具备文体旅养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实践探索中的成效与挑战
近年来,鞍山市在政策推动下积极破题,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20余处,培育“物业+养老”“医疗+康养”等新业态;借势文旅产业复苏,千山景区、汤岗子温泉等龙头项目持续引流,2023年接待游客41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6亿元,为“文体旅养”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但深层矛盾依然存在,融合共识尚未真正形成,部分地区和部门对文体旅养作为银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认识不足,融合项目落地较少,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机制有待健全;产业协同存在壁垒,文体旅养资源共享意识不足,导致项目“小散弱”,难以形成全产业服务链;特色挖掘深度不够,与南方“候鸟式养老”“旅居+非遗体验”等成熟模式相比,鞍山钢铁文化、玉文化、温泉文化尚未充分融入养老场景之中,本地产品仍停留在“景点游览+基础养老”阶段;人才缺口凸显,养老护理、文旅策划、健康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紧缺,全市养老机构专业持证人员占比不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与升级。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破局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政府统筹+市场主导”双轮驱动机制。借鉴“长三角康养一体化”经验,成立市级文体旅养融合发展专班,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在岫岩、千山等区域试点“多规合一”,优先保障康养项目用地。同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温泉疗愈+中医养生”“工业旅游+红色研学养老”等新业态。2024年落地的玉都花熙文旅小镇、千山大观园二期等项目,即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实现文旅地产与养老社区有机结合。
加快场景创新,打造“全龄友好”产品。针对新老年群体需求,着力推进“三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推出“鞍山康养四季行”系列产品,即“春季千山踏青+书画研学”、“夏季岫岩避暑+滑翔伞体验”、“秋季鞍钢工业游+红色主题党日活动”、“冬季汤岗子温泉+中医理疗”,形成“一季节一主题、一区县一特色”文体旅养融合发展新格局。设施升级工程。在社区嵌入“微型文体旅养综合体”,如铁东区试点“社区书房+老年大学+健身驿站”模式,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在新建综合性康养机构引入“旅居换住”机制,老年人可在千山、汤岗子等基地短期居住,配套景区门票、文体课程等增值服务。数字赋能工程。开发“鞍山银发通”智慧平台,整合全市文旅场馆预约、养老机构查询、健康监测等功能,推出“一键预约”“智能陪护”等适老化服务,在今年底实现主城区智慧康养覆盖率超60%。
强化要素保障,夯实人才、政策、生态支撑。鞍山正与鞍山师范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共建“康养产业学院”,开设“文旅管理+养老护理”双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与此同时,建立“银龄专家库”,邀请退休教师、文艺工作者等参与老年教育,缓解专业人才缺口。落实《鞍山市推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融合项目给予税费减免、水电优惠,建立跨部门审批“绿色通道”,在新建小区规划中纳入养老设施配建,从源头上保障服务供给。持续放大“奥运冠军之城”品牌效应,举办“老年乒乓球联赛”“温泉马拉松”等赛事,推动体育场馆向老年人低价开放。挖掘鞍钢“共和国钢铁长子”文化资源,开发针对老年群体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研学课程,让工业文化成为康养服务的独特标识。
从“鞍山实践”到“东北样本”的成功范例
当文体旅养遇见老龄化,鞍山的积极探索不仅是破解本地养老难题的务实之举,更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其深刻的意义在于转变了传统养老的“兜底思维”,以“积极老龄化”理念,让老年人在文化浸润中涵养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在旅行体验中拓展生活半径,最终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升级。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