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边
建筑就像历史的留言板。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或宏伟壮观,或朴素典雅,虽沉默不语,却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文字难以表达的内涵。一座优秀的建筑离不开三个要素:实用、坚固、美观。而美观往往是实用与坚固完美结合的产物。古人在建筑装饰上从不吝啬,创造了许多点睛之笔,雀替就是其中之一。“雀替”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只栖息在屋檐上的云雀,它的造型也如同一对舒展的翅膀,让人浮想联翩。其实,雀替是清代才有的叫法,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它被称为“绰幕”。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人说“雀”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则代表替木的意思;也有人说这是为了防止燕雀在梁上筑巢而设的构件。
雀替在中国建筑史上出现得较晚。虽然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中就能看到它的雏形,但直到宋代,它仍未成为重要的建筑构件。《营造法式》中只是简单提到它,当时它还只是一根支撑阑额的拱形横木,装饰作用有限。到了清代,雀替真正发展成熟,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功能上看,雀替通常安装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能缩短梁枋的跨度,增强承重能力,同时减少梁柱连接处的剪力,防止结构倾斜。宋代称之为“角替”,清代改称“雀替”,也叫“插角”或“托木”。它的造型像一对附在柱头上的翅膀,轮廓优美,雕刻精细,是力学与美学结合的典范。
雀替虽然最初由力学需要而产生,然而在斗拱专用于柱头铺作的地位改变之后,雀替一跃成为柱头部分的重要构件。但雀替的发展却是因美学装饰而蓬勃,在明清之际,雀替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不断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构件,产生的图案及装饰形式越来越丰富。有民间传说、民俗民风、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宗教神话、珍禽瑞兽、奇花异草、龙凤貔貅等各种图案,只要到乡村、坊间,尤其大户人家祠堂、庙宇殿堂屋檐下去寻觅,柱头上处处可见。
雀替的制作材料取决于建筑主体,木建筑用木雀替,石建筑用石雀替。木雕雀替选材讲究,多用檀木、楠木、银杏、香梓等名贵木材,采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雕刻技法融合了深浅浮雕、镂雕和圆雕,题材丰富。常见的有龙凤、狮子、麒麟等祥瑞动物,以及各种吉祥花草图案。
雀替的题材往往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和愿望:文人喜欢雕刻梅兰竹菊,彰显气节;官员偏爱貔貅、麒麟,寓意仕途顺利;平民百姓则选择花鸟鱼虫,祈求平安;皇家建筑则以龙凤为主,象征至高权力。不同地区的雀替也各具特色:北方造型粗犷,彩绘朴实;南方雕刻细腻,色彩丰富;藏族地区的雀替则厚重大气,常用莲花、经文等图案。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雀替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一朵奇葩。它从单纯的力学构件,演变成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的经典元素,为古建筑增添了力与美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