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千山湾以“滨水明珠”之姿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这个依托南沙河而生的新景观,展现了鞍山城市更新的壮志雄心,记录了一条河流从行洪隐患到生态廊道的功能跃升,实现了城市功能、生态修复与人文生活的三重蝶变。
千山湾项目的修建初衷,源于南沙河的治理难题。历史上的南沙河因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多次引发洪涝灾害,沿岸生态受损。2023年3月,市委、市政府启动千山湾项目,将其纳入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以“治水、通路、塑景”三位一体为功能定位,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交通优化与景观提升的协同发展。
项目采取“微改造”策略,保留河道自然流向,通过栈桥观景台、绿化工程、服务驿站等细节,将功能性工程转化为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公共空间。改造内容包括拓宽河道、加固堤防,并新建滨河绿道,提升行洪能力。2023年11月,项目首桩基开钻,工程进入快车道;2024年3月,景观绿化与亲水平台初现雏形,8月实现千山东路通车。
如今的千山湾,已成为连接鞍山主城区与千山5A级景区的“生态走廊”。湖心岛“玉珑岛”蓄水后,与南侧码头、北侧栈道形成错落有致的亲水空间,阳光明媚时恰似重彩油画,细雨笼罩时宛若水墨丹青。
景观内的绿道串联起停车场、充电桩、驿站等设施,满足市民休闲、运动、社交需求,同时以“一台一形象、一桥一风格”的设计理念,赋予每处节点独特标识。春夏之交,千山湾绿意交织,配合璀璨的灯光夜景,已成为全天候的“城市会客厅”,在小红书上被众多网友誉为“鞍山的维多利亚港”。
千山湾不仅是景观工程,更是生态修复典范。河道拓宽与堤防加固后,南沙河抵御洪灾的能力显著增强,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配套管网工程减少污水直排,配合河长制落实,南沙河水日渐清澈,两岸绿意渐浓,“水清岸绿”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千山湾还通过亲水平台、艺术设计激发人与水的互动,重塑了鞍山人的滨水生活方式,并将带动周边旅游业、商业发展。
千山湾引发的生态蝶变,是鞍山从“工业重镇”向“宜居之城”迈进的缩影。当游客漫步栈道、打卡拍照时,千山湾的故事,已悄然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连起了鞍山的过去和未来……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