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中的山

讲述者徐锦访谈人全媒体记者王尤

徐锦,生于1948年2月。1954年起在沈阳育英小学、鞍山钢都小学、十五中、一中读书。1970年入伍,1973年在鞍钢福利处工作。1980年在东北大学读研,获经济管理硕士。1983年后,历任鞍钢附企公司生产计划处长、鞍钢综合利用公司经理。

周鸣岐,河北迁西人。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冀东暴动,历任冀东抗日联军11总队政治部主仼、八路军冀东23总队政委,1943年赴凌源、绥中、朝阳等地开辟游击区。1945年任锦西县委书记、县长。1948年任阜新首任市长。1949年任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1954年到鞍钢,历任人事处长、机关党委书记、钢铁学校党委书记。1978年任鞍山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1938年,周鸣岐(右)在河北丰润,以开办杂货铺和药铺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

我的父亲是从战乱年代冲杀过来的一名战士。这里,我回顾一些关于父亲和爷爷的往事。

父亲是个孝子,刚刚解放,他就把我的爷爷奶奶从农村老家接到了城里,希望他们能享受一下太平安定的生活。我的爷爷好像从来就不会笑,脸总是绷得紧紧的。在这个家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谁也不想(当然也不敢)惹他。我曾有过几次冒犯了他,挑战了他的权威,结果不管有没有理,总是我输得很惨。不仅挨了爷爷的拍打,还受到了父亲的责训。当然我心里并不服气。

1962年,爷爷在家中病逝,我们都很悲痛。父亲不想麻烦单位和同志们,就悄悄地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自家办完了一个简约而庄重的丧事。

那天,父亲去了台町的锅炉房,借了一辆手推车,带着我和弟弟,顶着漫天的雪花,推着爷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在这段从家里到火葬场的路上,父亲给我和弟弟讲述了一段他和爷爷的故事。我看到父亲饱含深情、噙着眼泪。

我爷爷是个开明的、家里不富裕的农民。为了父亲长大能有“出息”,他含辛茹苦,拼命供父亲念书。父亲师范毕业后,去了一个山村小学当了教书先生。由于父亲性格耿直,得罪了当地黑恶势力,遭到陷害。他们勾结官府,把父亲送进了监狱。父亲出狱后毅然弃职,投奔了共产党。

爷爷深知自己儿子倔强,他决定的事是不会回头的。他也知道儿子的选择没有错,因为爷爷的妹夫就是共产党的冀东领导成员之一——魏春波。于是爷爷对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今后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操心了,跟你姑父去吧!”这番话的分量很重,是爷爷对父亲无条件的支持和认可!

1936年9月,父亲按上级指示,在岩口镇筹办直接为冀东领导和冀东武装起义服务的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表面以药铺、杂货铺为名。党组织那时没有经费,我父亲表示自己想办法。最后是爷爷出面借了高利贷,促成了这件事。父亲的心思全在交通站上,不在店铺,因此,交通联络站越办越好,生意却越来越差。党组织的许多活动费用都由父亲承担,结果财务账上出现了巨大的亏空。眼看杂货铺支撑不住了,爷爷又一次出手相助。他默默变卖了家里赖以生存的土地,用这笔钱还了高利贷,填补了亏空,还给了父亲一笔经费。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送给党组织的“党费”——尽管他并不是党员。

1938年冀东暴动后,父亲加入了抗日联军和八路军,在冀东一带与日军打游击。因此,他遭到日伪政府和军队的通缉与追杀。敌人抓不到父亲,就向家属伸出了毒手。仅1940年到1942年两年间,日伪军就三次抄了爷爷的家,烧毁房屋,逼迫亲属四处躲藏、流浪。不仅如此,敌人还两次抓走爷爷奶奶及家人,把他们关进日本人的监狱,百般折磨。我年仅两岁的小姑姑就惨死在狱中……这些成为父亲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也让他对爷爷充满感激。

父亲说:“我这辈子欠你爷爷的太多太多,还不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原冀东司令员李运昌曾专程来过我家探望我的爷爷奶奶,表达对他们当年掩护和照料的深情厚意。

父亲是我心中的山,爷爷是父亲心中的山。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