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扑向鞍钢的怀抱

陈明崇,四川省散文促进协会会员、四川省女散文作家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三十多年来,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近200篇作品。

鞍钢,多么响亮的名字。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鞍钢。我学习雷锋,雷锋就是鞍钢出来的;我抓企业管理,其贯彻精髓就是“鞍钢宪法”。对于鞍钢的敬仰之情,早已熊熊燃烧在我的胸膛。

临行一夜,梦里竟然都是钢花四溅,铁水奔流。清晨7点,从双流机场起飞的航班,载着我们一行11人,满怀憧憬和期待,向北方出发,向鞍钢出发。

下午1点,北方常有的太阳就已到了2点钟的位置。鞍钢的老师说,大家抓紧,这里天黑得比成都早。路边,几棵高大的白杨树,阳光下有了令人炫目的星芒。我居然一路小跑四百多米,去拍下在鞍钢照在我身上的第一缕阳光。伫立在鞍山市铁西区一栋约有50米高的红色建筑,在绿色的掩映中,在蜿蜒于厂区直径约1米管道的一路引导下,我们迫不及待下了车,满怀激动扑进鞍钢的怀抱。而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也让我们感受母亲般的温暖,长兄的温暖。

一进大厅,扑面迎来的就是新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精,75年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长36米、高8米的巨型浮雕,记录了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鞍钢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这座熔炉里,冶炼钢铁,冶炼精神,砥砺奋进。

博物馆内容非常多,每一件实物,每一段文字,都是辉煌。一群文人循序分批听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而我在从楼下一层一直延伸到三层,完工于1919年的老一号高炉前,久久凝望和伫立,眼含热泪。据了解,这座高炉在1917年开建,1919年投产。由于高炉不适合鞍山矿石性质,生产力极其低下,还发生过大爆炸。新中国诞生,高炉在1949年点火。这把火,自此开始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熔炉之炼。直到2005年,这座鞍钢历史最悠久的高炉,卸下与荣誉等身的厚重。将伟岸和疲惫的身躯,化作中国历史征程上的不朽丰碑。因为,在这身后,是鞍钢人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强国有我的梯队结构,正波涛汹涌澎湃而来。

这汹涌澎湃的革新、创造、替代、赶超的浪潮,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

作家们满怀激情,站在轧钢厂门外,把一顶顶红色安全帽戴在头上。在那一刻仿佛都成为了新入职的钢铁工人,等待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熔炉,把自己冶炼成共和国的一块新钢板。想象自己相机里很快可以拍到一群群炼钢工人,在钢花四溅背景下的英雄身姿,心下无比激动。

然而,我和所有人都错了。长达800多米的车间,看不到一个人。几块火红的钢板在传送带上被几个大型设备压轧,从第一道至最后一道工序,直至成为成品。现代化数控操作,让所有在车间通道上参观的作家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带我们参观的安全员姓李,他一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一边自豪地说,这里365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轧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软的硬的,薄的厚的,大家感叹,没有鞍钢,就没有新中国钢铁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栈桥上走着,突然看见一个高炉钢花四溅,那是一个工人正在用一根长勺,舀出炉子里的钢水,安全员说那是在做检测。马上一串连拍,定格瞬间。安全员告诉我,现代化解除了繁重体力后,工人们都去从事更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在轧钢厂总控室,十几台电脑前的操作员,大多都在高炉前锤炼过。我对于钢铁强国的认识,更加丰满。

在鞍钢博物馆,鞍钢的全国十二大首创第一,被书写在二十多米高的钢板上,每一个站在面前沉思的人,爱国情怀在拔节般生长。每年夏天,我会到南京带孙女。而毫无例外我都会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去致敬这座由鞍钢制造出来的“争气钢”所修建的无比宏伟的桥梁。宽阔的江面上,是穿梭而过的巨轮,钢桥上,几乎每五分钟就有火车和高铁飞驰而过,再上一层,还有车河。无人机从高处俯瞰,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工农商学兵”的雕塑,讲述着年代记忆。五十多年岁月,鞍钢钢材修建的长江大桥,巍峨坚挺。

责任编辑:马服苏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qianhuaweb.com.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