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航 王继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鞍山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城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守正创新,系统推进鞍山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落实顶层设计 完善一体化建设机制
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国家有部署、地方有落实、学校有保障”的一体化工作格局,确保顶层设计精准落地、育人成效层层递进。
落实国家顶层设计,绘就育人“路线图”。深刻领会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与核心要求,小学阶段重在“价值启蒙”,初中阶段重在“信念奠基”,高中阶段重在“理论浸润”,大学阶段重在“使命担当”。
深挖地方红色资源,打造实践“样板间”。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立足鞍山实际,将“钢铁意志”“雷锋精神”等独特地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开发分层递进的教学素材与实践路径。
构建学校保障体系,贯通育人“全链条”。学校是落实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主阵地,要着力构建“课程协同、师资联动、评价赋能”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形式衔接”向“实质融合”跃升。
凝聚育人合力 构建立体化育人格局
思政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实践,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模式,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联动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家庭要充分发挥“人生第一课堂”作用,通过开展“家长思政课”“亲子共读红色经典”等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家庭生活。学校要牢牢守住思政教育“主阵地”,建立党政领导讲思政课、院士专家讲科学精神、劳模工匠讲奋斗故事的“三讲”机制。社会要着力打造“实战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建设一批“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
破解衔接难题 打造全学段育人链条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整合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一体化育人实效。
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参照鞍山“孟泰精神”进校园的实践经验,设计小学讲“劳模故事”、中学析“工匠精神”、大学悟“产业报国”的递进式课程,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创新“贯通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借鉴鞍山师范学院与中小学共建“大思政联盟”的成功经验,通过教师轮岗交流、集体备课研讨、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打破各学段之间的壁垒。
完善“全程评价”的跟踪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思政素养成长档案,推动评价方式从传统的“分数评价”向全面的“素养画像”转变。
创新育人模式 重塑沉浸式教育场景
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必须充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契合认知发展阶段的精神养料。要重新塑造“课堂+实践”“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多维育人空间,实现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的梯度呈现。可以依托鞍山独特的“钢都”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深化理论教学,开发《钢铁脊梁》校本教材,将鞍钢宪法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之中;第二课堂拓展实践体验,组织开展“走进大国重器”“对话劳模工匠”等系列研学活动;第三课堂强化数字赋能,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运用VR技术还原雷锋工作学习场景,重现重要历史事件,让历史“活起来”,从而形成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互印证,课堂讲授与具身体验的彼此呼应。
守正创新,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关键路径。鞍山正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举措,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必将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浪潮中,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优秀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本文系2025年度沈阳市全民国防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25SNDERA-01)阶段性成果)